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甘肃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访谈实录

21.08.2014  19:18

 

  2008年以来,甘肃省张掖市委市政府围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黑河流域两大生态系统,探索以生态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6年来,张掖提出的生态经济是否带动了地方繁荣?老百姓是否从中得到了实惠?保护生态环境和当地经济能否协调发展。

  先看官方数据:2013年张掖GDP335亿,比2012增44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第二产业增加值117亿,第三产业增加值130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占全市新增GPP总量的40%。第三产业收入12.93亿同比增加2.44亿,全市税收的一半来自第三产业。

  再看公众舆论:对生态经济的认识由两年前的不理解变得理解并认可,绝大多数张掖人对张掖生态环境是很满意的。我们在湿地公园采访时,碰到两个年青人,他们站在湖边,面对细雨烟笼里的湖面,由衷地感叹说:“有人的老骂政府,叫他们到这里来看看,就不骂了,我们和他们在雨中闲聊起来,他们说这些年张掖实话变好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第870期《信息》的《应对当前着眼长远,把培育生态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题,介绍了张掖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与借鉴,充分肯定了张掖坚持发展生态经济,致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作法,并指出张掖经济转型发展已经其出拐点。

  从地方经济讲:张掖秉持“定于生态,兴于经济成干家园”的理念,着力强化宣居宣游首位产业的主导地位,对域内的湿地,草原,冰川,雅丹,戈壁,文化古迹,佛学,建筑,民族风情等地的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全域式的,联动的旅游大格局,开发了除海洋没有几乎其它旅游资源都有的旅游“大景区”地质地貌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以顺其自然的方式被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大亮点”。可以说张掖已经走出了“阵痛期”,呈现出向好趋势。而且,这种变化趋势不是短期应对大环境变化的结果,而是前瞻性谋划的结果,张掖人已经从生态经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生态经济对张掖地方经济的拉动力已经张显出来了。

  从国家层面讲: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张掖除了中心市区外,皆能于环境开发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论外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环境一大难题。外理不好,就会形成经济发展了,生态变化了或者生态保护了,经济停滞了的两难抉择。生态问题不是张掖的事,而是关中国西北生态安全的大事,遥遥千里的祁连山脉大都在张掖境内。它是西北的生态屏障,祁连山脉生态环境若遭不测,两大沙漠就会汇合,河西走廊将不复存在。而且张掖境内一半以上属于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一半与里河湿地相依相连,若过渡开发,黑河将干竭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张掖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了。

  从丝路文明讲:张掖是丝绸路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如果不抓生态的话,那就意味着丝路文明的一种消失,而且不是理解一个工能两消失,可能会是整个文明带的消失。经济在中国境内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称影上的文明不是呈条形状而是呈珍珠状那里的绿州,那里就有一城文明,及之则不存。如上所述楼兰古城金昌古城都是称能上的节点城市,它们的消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恶果,正是由边缘州的消失使这些繁华似绵的古城在几十年来内迅速衰落,变成一成凭吊的废墟。张掖作为整个河西走廊的一个生态屏障,一个是祁连山,一个是黑河水,那如果没有黑河水的话,整个的河西地区,将面临沙漠化向半沙漠化的转变。

  发展生态经济取绝于老百姓拥护和认可。张掖人从生态经济中得到了实惠,越来越欢喜并促使了张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起来。张掖抓住生态经济为主线,它的经济属性只能是生态经济,这是张掖未来的立足之本,富裕之门。前不久,我们再次走进张掖,以忐忑的心情去触摸张掖社会跳动的脉搏,6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张掖群众,也采访了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采访被安排在8月11日晚上8:30,我们旁听了张掖湿地公园建设的汇报,9:30正式开始采访,一直谈到午夜12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