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打好促投资稳增长“组合拳”

29.04.2016  15:40

春风送暖,目前中国经济已出现较多向好变化。“十二五”胜利收官,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的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而且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动能转换顺利快速推进。

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季度经济运行亮点频现,新动能、新活力和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

接受中国经济导报采访的诸多专家学者认为,今后要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并更多投入到能够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领域。长期而言,则需要从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运行亮点频现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上的演讲,传递出对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对未来的信心来自于当下。尽管一季度主要宏观数据尚未出炉,但从目前已经发布的相关数据已经不难看出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加速回暖态势。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份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为近两年来的较大升幅,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增长加快,以及石油加工和化工行业盈利大涨带动,今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这改变了2015年全年利润下降的局面。

经济运行“晴雨表”——用电量方面,今年前2个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7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月份增速达到4%。

 

对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情况,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有亮点,有担忧”。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回暖、基础设施建设等规模以上投资带动了经济改善;与此同时,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仍然较强,继续拉动价格上涨,该领域的泡沫风险在加剧,并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风险积聚区”。

 

孙立坚同时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随着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衰减,我国的企业以品牌和技术尚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欧美市场外需乏力,国内市场在人均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消费需求仍要破难等。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我国应进一步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发展。从国内市场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包括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增长核心动力机制培育、“互联网+”战略改变生产流通方式、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从国外市场看,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出口、投资等经贸合作,加强优势富余产能输出、基础设施合作等。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数据显示,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不断显现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影响,今年前2个月,投资增速小幅回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有观点认为,这改变了去年以来投资增速不断下降的态势,为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促进全年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好的开局。

这背后,离不开促投资稳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实施——设立和投放专项建设基金,加强协调调度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主动做好政银企社合作对接,下大气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这套有力的“组合拳”,为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扩大有效投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财政投资等宏观调控要更为精准,并兼顾各地经济长远发展,兼顾产业转型升级、地方脱贫脱困,慎重选择投资领域。

投资应投入到能够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领域,包括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健康医疗、基础科研等。”肖文表示。

与此同时,支持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也成为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投资量大、回收周期长,很多市场主体难以进入,或者进入后难以退出,因此需要发展多层次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政府应当为各方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创造环境,以切实盘活社会资本。”张占斌说。

肖文认为,投资主体应当是“多元化、多样性、紧密配合的”。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发挥其融资活性,构筑起民间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的有效通道。在此过程中,需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真正挖掘出高、尖、精的产业、平台、企业,从而真正做到“投资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尤其对于政府投资,需要加强监管力度,从事前、事后监管模式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肖文强调。

 

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当前与长远,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中国经济的两大命题。而实现这两大关系的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也是题中之义。

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连起的判断。他认为,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问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稳增长需要在明确供给侧改革这一主攻方向的前提下,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用力,并适度扩大总需求,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应加大力度。

肖文说,就短期构筑经济底部而言,通过政府投资来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仍然重要。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还需从政府投资推动向居民消费拉动转变,“虽然各地在一季度纷纷推出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易放弃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

统计显示,2015年,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这也反映出,我国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国内消费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体现在消费层次的低端,也体现在产品质量亟待改善。

所以,供给侧改革需要从巩固传统消费和培育新兴消费两个层面来进行。”肖文建议,就传统消费而言,最为核心的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就新兴消费而言,应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消费品质。

孙立坚认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带动需求侧,通过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做增量文章,撬动消费增长,激发市场活力。

张连起表示,目前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我国迫切需要以投资促改善的事项依然很多。以基础设施为例,目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还相当落后;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很多,“靠天吃饭”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我国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严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外,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乡村道路硬化、农村电网改造等投资需求也很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