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陇右地区古陶安个家
马丑子的办公室摆满了陶器
青铜镜、青铜带钩腰刀
“你选择了坚守,也就无法再去拒绝落寞。”这是天水市张家川县民间收藏家马丑子发在微博上的一句话,也是他民间收藏20年的真实写照。如今让马丑子担忧的是,他收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以天水为核心区域的古代陇右地区的古陶文化,因为财力人力不足,大量收集到的古陶器难以保全,他渴盼着能给这些古陶安个家。A
20年收藏古陶上万件
2月2日,记者到张家川采访。走进马丑子的办公室,第一感受仿佛走进了陶器“仓库”。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陶器见缝插针地摆放在房子的各个角落,还有许多无法陈列的陶瓷器及残片装在纸箱里,码在办公室的过道上,就连马丑子半边床上也堆着不少陶器。这些陶器中,有装饰花纹的釉罐、外表镂空带有内胆的,还有两个为一组的套罐。因为数量庞大,加之人力财力等条件限制,马丑子只能粗略地将收集到陶器大致分成四类,每个房子各放一类,还有许多没处安置的陶器只能留在乡下老家。
今年48岁的马丑子原本是一名皮毛商人,职业和收藏毫无关联,但收藏陶器20年,已经让他有了识别陶器的慧眼。马丑子说:“收藏抢救渭北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古陶的事,让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来做确实勉为其难,一方面我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以我的经济能力来做保护古陶文化无疑是杯水车薪。可是没办法,因为这个事情无利可图,比我有知识有实力的人不感兴趣。另外这些古陶是不可复制的,我不收藏抢救,很可能几十年后我们人类历史上灿烂的古陶文化会有断代的危险。”
B
倾力保护陇右陶文化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丑子不可自拔地迷上了收藏陶器。20年前一个秋天的午后,他到张家川龙山镇收皮子时,看到一户农民家的砖垛上放着一件造型非常奇特的笔筒,整体形状就像松树遒劲的躯干,马丑子取下来,擦去笔筒上的泥渍,才发现上面写着“清风明月”四个字。马丑子越看越喜欢,最后简直爱不释手,这家的男主人见状非常奇怪,告诉马丑子,这是孩子从外面捡来的,如果你喜欢,可以直接拿走。
马丑子带着笔筒向张家川一位搞收藏的老人询问。老人告诉他,这是一件清晚期至民国前后宣化岗的东西,是当时张家川穆斯林哲赫忍耶门宦传教时,为了争取各民族和睦相处而烧制的陶制礼品,专门送给当地的汉族士绅和普通百姓。这些陶器记录着张家川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历史,因此这些陶器对于张家川而言意义特殊。
老人的话让马丑子的心隐隐刺痛。从此,他踏上了收藏古陶器的道路,而且收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从张家川本地的宣化陶,到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只要认准的东西,他会义无反顾地买下来,而且他给自己立的规矩是“只进不出”,这让他的收藏道路越走越难。
C
期盼为陶器安个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丑子的藏品越来越多,在收藏界名气也越来越大。为了确定藏品的价值,他请来了天水市文物专家、文博副研究员汪保全进行鉴定。汪保全在详细查看了马丑子的藏品后,认为马丑子收藏的陶器大部分都是真品,藏品类别宽度涵盖从史前到明清的巨大范围,而且从收藏的规模来看,在天水及其周边都是比较少见的。
专家的肯定让马丑子兴奋非常,家人对他搞收藏的态度也从抵触到默许,再到认可。但更现实的难题摆在他的面前,首先是藏品无处存放,其次是这些珍贵陶器的安全无法保证。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趋开放,天水文物外流的情况十分严重,与马丑子一样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也经常遇到外地收藏人士向他们购买藏品的事,但他们都希望这些在渭水流域与人文始祖有着深厚渊源的文物,能够留在家乡。因此,马丑子有个心愿,希望在政府有关部门或企业的资助下,能够建立相关的民间博物馆或者由官方将其保存起来,让宝贵的文物能够找个合适的“家”,让它们在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兰州晚报记者哈丽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