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医药“补血养气”
甘肃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综合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图为2013年7月岷县地震灾区梅川镇街头,乡镇卫生院人员正在为群众发放中医药,防止灾后群体性腹泻等疾病。
夏飞摄
扶正
服务价格低廉是“双刃剑”,在为百姓带来优惠的同时,也让中医药“造血”功能不足。应当提高服务价格,让中医干中医的活,不再“以西养中”
重庆市垫江县高安镇东兴村7岁男孩刘攀现在能跑能走。在几个月前,他曾因发高烧,注射到坐骨神经上,站不起来差点瘫痪。大医院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家里望而却步。无奈之下,家长把孩子背到了镇卫生院求助。针灸理疗科医生刘禄清运用理疗、针灸和按摩等传统中医手法,帮助疏经活血,孩子慢慢能走能站,5个月后已基本痊愈,整个治疗过程只花了1000元左右,每天不到10块钱。
“一把草,一根针”,中医药素以“简、便、验、廉”而著称。但是,服务价格低廉是把“双刃剑”,在为百姓带来优惠的同时,也让中医药“造血”功能不足。
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针对中医药服务收费较低、经济效益低、业务萎缩等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在政府对公共卫生专项投入中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充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在重大科技计划中安排更多的中医药项目,确保财政投入的资金用到中医身上。
河北省石家庄市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补偿价格。从2013年7月1日起, 9所县级中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改革同步实施,将中医诊疗收费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50%。
甘肃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认为,中医诊疗费用有待提高。中医没有大型设备检查,只能凭借传统诊疗手段。中医服务费用这么低,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提高中医药服务价格,让中医干中医的活,靠技术吃饭,不再“以西养中”,这样有助于维护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他介绍,甘肃发改委先后两次提高中医服务价格标准后,省级名中医每次32元,针灸等治疗费提高1倍。
北京市东城区让中医“吃皇粮”,政府为群众“购买”廉价的中医服务。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扶贫、扶弱”,而是要“扶优、补廉”。“扶优”是扶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补廉”是补上中医药的差价,最终让中医院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北京市中医局局长屠志涛说,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与财政补偿挂钩,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工资、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
活血
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鼓励老百姓看中医,探索建立中医药服务补偿新机制,中医优势病种“打包”收费,实现同病种、同费用
“3元钱的煎药费,医保也能报销。” 北京市东城区将门诊煎药费、辨证论治费和处方调剂费、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鼓励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屠志涛介绍,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中,逐步增加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引导群众享受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
石家庄鼓励群众选用中医药治疗,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和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补偿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2年至今,住院补偿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甘肃的力度最大——吃中药不花钱。中药全部纳入医保报销。刘维忠认为,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医保为中药埋单不是浪费医疗费用,而是节省了医疗费用。全国医改监测数据连续3年表明,甘肃有1/4以上指标列全国第一。
在石家庄市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推拿室,中医师正在为患有腰椎病的李女士进行治疗。她说:“中医疗程长,离家近更方便,费用低,还医保报销。”记者在国医堂的中医适宜技术价目表上看到,中医穴位贴敷疗法1.5元/穴,拔火罐4.8元/罐,刮痧6.4元,最贵的关节错缝术只有40元/次。
纳入医保全额报销,在补需方鼓励老百姓看中医的同时,需要兼顾供方,建立中医药服务补偿新机制。
重庆市垫江县卫生局局长刘卫东说,改革付费方式,探索病种付费。遴选出符合条件的50个中医付费病种,逐步推开,县政府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价格高出部分采取医院承担一部分、财政补贴一部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报销一部分的方式予以解决。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段云波的思路是,推进县级中医院支付方式改革。选择10种中医优势病种,通过推行执行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及相关诊疗方案,对符合路径管理条件的中医优势病种“打包”收费,实现同病种、同费用。
刘维忠说,甘肃省从2013年起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在县级推行100种病、乡级50种病。以上肢骨折为例,在县级医院,西医手术和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都是3000元。尽管医院手术量下降,但患者少开两次刀,中医院的总收入提高了。
化瘀
中医药管理政出多门,各管一段,无法形成中医药发展的合力。由中医药部门的“独角戏”,要变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大合唱”
“我们有一次上中草药主题班会,老师让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中草药植物进行辨识,当时我尝了一下,味道很特别。自此,我记住了那种植物叫杜仲。现在,我已经认识了好多种中草药,实践课上我还亲手给老师配了一碗中药润喉茶。”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宏志中学,杏林班的学生思卿对记者说。
在中学设立杏林实验班,这是东城区教育界的一大创举。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刘藻介绍,教育不求短期效果,而是让学生在中医氛围中享受和谐身心,为未来一生成长打下基础。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样中医药的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氛围。
多年来,中医药管理政出多门,各管一段,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中医药发展的合力。在中医药改革试验区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政府主导”。试验区建设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药发展由中医药部门的“独角戏”,变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大合唱”。
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新体制,成立由国家、上海市、浦东新区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管理,统筹区域内条块的中医药资源。
甘肃省建立局省共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和甘肃省政府分管省长共同担任。副组长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和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担任,同时建立领导小组年度工作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共建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兰州市城关区团结新村社区的李连香每次月经前十天乳腺疼痛,有肿块,摸上去硬邦邦的。社区医生建议她用兰大一院的疏乳消块丸。这种院内制剂,必须去医院买。后来此药被列入甘肃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第一批目录,李女士在家附近就能买到。
丸、散、膏、丹等中药院内制剂,在临床上疗效明显。但在审批上需要以新药注册,仅限于院内使用。如何让这些灵丹妙药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刘维忠说,简化中药制剂申报、审批程序,降低报批成本。对现行使用两年以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的特色中药制剂进行筛选,条件成熟的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甘肃省药监局已批准250多种中药院内制剂可在全省调剂使用。兰大一院去年仅一味疏乳消块丸就销售600多万元,甘肃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销售达1000多万元,甘肃中医学院治疗关节炎的盐袋子销售100多万元。
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不只是解决某个环节或某个具体问题,而是从整体上、全局上创新体制机制,为中医药发展“化瘀”。石家庄市将中医药事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2013年和2014年,“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整合中医药资源,构建“大中医、大融合、大发展”的工作格局。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志宏说,以前出台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要去各个部门跑好多趟,如今各部门主动询问能做点什么,由过去的被动应对变成主动作为。
段云波说,中医药工作离不开法制化建设。石家庄市将“试验市”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在体系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机构设置、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