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发展“路线图” 明确奋斗“任务书”
2015年,庆阳市实施房建和市政交易项目577项,总建筑面积231.22万平方米,投资59.85亿元。图为建设中的西峰城区一处居民住宅区。本报通讯员 赵彩霞
西峰区寨子村贾北坳组村民陈静承包占地约10亩的花棚5个,发展花卉种植,年收入近10万元。本报通讯员 任倩
正在开发兴建的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民俗古街一角。本报通讯员 赵彩霞
今年1月,庆阳市“两会”审议通过了《庆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十三五”时期庆阳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定了2016年全市发展的“任务书”,为庆阳的转型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
紧扣“一个总体目标”: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建“三个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实施“四大战略”: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
打造“五区一极”: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示范区、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全省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总体奋斗目标
2017年全市贫困面下降至4%以下,实现整体稳定脱贫;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元台阶,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项战略重点
1.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着力打造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示范区。
把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六个精准”为主要抓手,深化完善“五个一”工作模式,全力抓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
持续打好富民产业培育攻坚战,发展壮大苹果、草畜、瓜菜、苗林四大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持续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出行、用水、用电、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实现村组通硬化路,基本消除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推进庆阳机场4D级改造,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建成银西高铁庆阳段和甜水堡至罗儿沟圈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实现县县通高速,着力构建快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实施马莲河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有效满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2.围绕资源高效开发,着力打造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
持续加大原油产能建设,每年新增产能100万吨,加快实施庆阳石化600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谋划启动1000万吨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到2020年原油产量、加工量突破“双千万吨”。
加快煤炭生产转化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力争到2020年煤炭产能达到6000万吨以上,煤电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
加快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到2020年实现市区、县城管道输气全覆盖。
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10万千瓦和40万千瓦。
3.围绕农业增产增效,着力打造西北绿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区。
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产量150万吨以上,保障粮食安全。
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肉牛、肉绒羊、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头、1200万只、200万头、1亿只,苗林结合培育总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瓜菜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
支持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健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集约经营”的道路。
4.围绕开放包容共享,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陇东南始祖文化历史区建设为抓手,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西安、延安、银川经济文化旅游圈,打造旅游“金三角”,搭建文化+旅游、体育、岐黄中医药等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扩大“红色南梁、岐黄故里、周祖圣地、民俗庆阳”四大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资源开发区治理“三大生态工程”,每年造林100万亩、流域治理600平方公里。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