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调结构 促转型——嘉峪关市循环经济发展综述

09.04.2015  10:45

  原标题: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综述

  记者 赵明霞 裴晓敏

  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蕴含的要义之一。

  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循环经济会议精神,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全面推进“457”(四位一体循环经济体系、五大平台、七大模式)循环经济行动为重点,从抓指标、抓项目、抓落实等入手,全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进一步加大了《嘉峪关市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规划》实施力度,先后实施的东兴铝业2×45万吨电解铝工程等7个项目,以及其他公铺工程已完成建设内容。一方面,基地各企业通过不断改进工艺,优化产品结构,能耗指标不断降低,废物利用率显著提升,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其中:宏电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进工艺,硅铁冶炼电耗同比每吨降低42千瓦时;硅锰冶炼电耗指标同比每吨降低16千瓦时;高碳铬铁冶炼电耗同比每吨降低337千瓦时。宏兴股份公司不断加大废旧物资和回收物料的使用力度,将除尘灰、瓦斯灰等回收物料消化再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全年共消纳废弃物37吨。另一方面,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开展了144个技术创新项目,实现技术创效1.16亿元。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循环经济项目26项,总资产达5.6亿元。其中: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类产业项目3项,总投资1.88亿元;冶金及新材料加工类产业项目8项,总投资2.39亿元;资源综合利用及建材类产业项目4项,总投资9000万元;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建设项目2项,总投资560万元。酒钢本部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风光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快速推进,总计开展了151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脱硫脱硝等工艺技术优化改造工程,有力地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提高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产业链构建扎实推进

  着力推动光伏发电、煤炭分质利用、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环保建材、资源高效利用等工作,不断打造“黑色冶金——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有色冶金”两条千亿级产业链。链上重点项目:酒钢1、2号高炉优化升级改造和400万吨铁选厂项目、酒钢2×350兆瓦自备电厂等7个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积极推进特色铝合金精深加工,东兴铝业、广银铝业、中威斯铝业等多项铝材精深加工和扩能项目进展顺利。现代高载能产业拉动新能源及配套产业步伐加快,嘉西光伏产业园总装机容量超过500兆瓦,累计实现发电量6.5亿千瓦时。下游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甘肃申能、西部重工、龙泰钢构、海特机械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同时,打造千亿级煤电冶加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作稳步启动,制订了《嘉峪关千亿级煤电冶加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共确定实施补链延链项目80项。

  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大

  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去年共有11个优势产业项目相继落地;科学编制了《嘉东工业园7.7平方公里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嘉北工业园部分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完善了《嘉峪关工业园区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将嘉北3.35平方公里国有未利用土地纳入园区管理;调整增加煤化工功能区,确保酒钢煤化工项目布局,增加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使园区产业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共实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硬化、亮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项,总投资9942万元;积极营造发展平台,完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申报复核;全面清理整顿园区用地,对11家批而不建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实现园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循环型社会建设稳步发展

  以推进旅游、消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绿色化为重点,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和引导,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加大建筑节能管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65%的节能标准,对现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56万平方米;大力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应用高效照明产品48万个;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达133家,回收网点158个,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等品种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废塑料、废橡胶等品种的回收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人均综合能耗、水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3项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占“十二五”目标任务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