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经济普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经济普查过程中,应把与国防和军事关联度较大、战时或紧急状态下具有动员功能的经济要素进行归类统计,建立专项数据库,使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信息。
●能不能理解技术,理解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一项先进技术能不能从其他领域移植国防和军事领域,也决定着其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应用程度、发展方向及结局。
●要想让经济普查成果实际转化为筹划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依据和有利条件,需要军地双方特别是决策规划部门建立必要的军民融合观念共识,建立有效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于今年年初启动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规模及布局的全面调查,能够为军民融合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在技术理解力等方面也带来不少启示,为我们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有益借鉴。
摸清军民融合的经济底数
在军民融合中,“军”的需求牵引作用和“民”的对接保障能力是两大关键要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形态变革,国防与经济、军事与社会、军品与民品乃至战斗力与生产力的界线日益模糊,军民融合领域日益拓展,如许多民品制造业、民营企业已经具备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能力,交通运输、仓储、餐饮、金融、修理等服务行业不仅能够在平时为部队提供社会化保障,而且完全能够将这种保障延伸到战场。
只有准确掌握国民经济规模及布局,摸清国家的经济底数,才能准确掌握民用经济对军事需求保障能力的底数,从而使军事需求也更加合理、准确,这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有利条件。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目的在于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经济普查不仅能够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而且能够为军民融合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为此,在经济普查过程中应把与国防和军事关联度较大、战时或紧急状态下具有动员功能的经济要素进行归类统计,建立专项数据库,使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信息。
借鉴经济普查技术理解力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仅要在有形的经济领域和具体项目上展开,而且应在技术启示等无形领域展开。因此,应高度重视第三次经济普查所折射出的技术理解力对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启示意义。
这次经济普查的一大亮点,就是全面使用轻便、快捷、高效、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电子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充分运用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普查目标定位、远程数据采集、报送和处理,传统手工作业变成了智能化操作,普查过程和结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精确化。这是中国普查手段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从技术运用的角度看,普查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折射出一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理解力。所谓技术理解力,就是能够懂得、明白和感悟技术中所显现和蕴含的全部实践意义。可以说,能不能理解技术,理解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一项先进技术能不能从其他领域移植国防和军事领域,也决定着其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应用程度、发展方向及结局。
当前,我军已经开始从传统的作战能力生成模式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模式转型,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信息技术及其军事应用的技术理解力。但是,还应看到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某些领域的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合不上军事斗争准备的节拍,已经成为制约实现强军目标要求的短板因素。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全面提升技术理解力。从技术启示的角度讲,经济普查为我军提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力提供了跨领域的间接实践经验,对此应给予充分认识和挖掘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技术的理论研究应当先行一步。这种研究不能停留在对技术的外在特征进行一般性描述的初浅层次上,而应深入揭示技术效能的军事应用意义、应用途径,做有技术魅力的理论,为技术从国民经济领域走向国防和军事领域并转化为现实军事能力,提供可靠可行的理论指导。
建立促进融合的有效机制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兼顾强化国防能力,以期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双赢,军民融合的战略思维应运而生,其实质是追求“军需-民用”两大体系对接交融、相互促进、双向共赢的综合效益。如今,这一思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军队的普遍共识,并成为这些国家军民融合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决定》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客观上讲,经济普查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其普查成果能否实际转化为筹划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依据和有利条件,还需要军地双方特别是决策规划部门建立必要的军民融合观念共识,建立有效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如,经济普查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应通过军地双方沟通协调,建立关于军民融合深刻内涵及战略意义的普遍共识,将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开展经济普查的一个重要功能性目标,把“适应国防和军事需求”作为普查对象的一个数据指标,并根据应用领域、适应程度进行分类处理。这样,经济普查活动本身就是军民融合性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数据共享等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普查成果,科学筹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方案、指导纲要和标准规范,合理确定融合领域,建立重点项目目录和资质准入认证制度,使军民融合由面及点、在可操作的层面上深度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普查是阶段性工作,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数据成果的历史意义将大于实际意义。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则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新鲜、真实、可靠的数据作为决策部署的基础依据。因此,从长远看,经济统计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经济普查,把“适应国防和军事需求”纳入经济统计对象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