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市场监管不能总是慢半拍

01.07.2014  09:33

  新华社记者 周畅 姜伟超

  正是消费荔枝的旺季,但一些荔枝产地的名贵荔枝还挂在树上,冒牌荔枝就已在网上热销;“毒豆芽”消失一段时间后,再次在北方多个城市现身;用香精水泡制的鲜亮玉米大行其道……在形形色色的“毒货”“假货”肆意侵袭社会生活,让人们闻之色变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打击却总是屡屡缺位,抑或姗姗来迟。让市场监管动起来、快起来、硬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强烈的履职考验和社会呼唤。

  近年来,因市场监管滞后导致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食品企业大量销售过期面粉、奶油等烘焙类食品原料,有的甚至一、两年后才被发现;乡间死猪生意持续8个月无人察觉,20余吨病死猪肉流向餐桌;带有危险化学品的“毒包裹”无检视、无监管,直到导致收件人死亡后物流行业的种种问题才被重视。

  防患胜于救灾。市场监管哪怕一次小小的疏漏都可能会带来令人无法预估的后果。无论事后调查再详细、惩处再严厉,都难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滞后的市场监管不仅让诚实守信者受损、投机倒把者获利、违法经营者有空可钻,更是在无形中纵容了市场的种种不正当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准则,不利于市场发展、不利于百姓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舆论的种种不满和压力,一些市场监管部门往往津津乐道于事后的所谓“坚决查处”。但是,这种事后的“严肃查处”看似尽忠职守,其实恰恰暴露了其有“管”无“监”的疏漏。“九龙治水”使得市场监管部门职能重叠,导致相互推诿、懈怠,同时重罚款、轻整改的监管方式,也在无形中抵消了监管效果,并且使得有些部门有利抢着管、没利让着管,把利益作为监管的目的。此外,化学品监管、新技术监管等监管标准缺失、监管程序不够完善等,也导致监管“盲区”频频出现。

  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中明确,重点在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市场监管改革亟待建立权责明晰、不留死角的监管体系,监管人员也需与时俱进、积极主动甄别市场新问题,市场监管更要严防以权谋私,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及时补全,只有如此,市场监管的“监”才能真正站在“管”的前面,而不是总跟在后面开罚单。

  (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