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授的赌场

06.05.2015  12:47

    拉斯维加斯的赌场照常金碧辉煌,喧嚣声带着金钱的甜味。唯一不一样的是你的手气有点背,豆大的汗珠从你的额头滚落下来,你已经输了快1000美金了……

    这时一个美貌性感的金发女郎走到你的身边,送你一张大餐的代金券,劝说你既然今晚运气不太好,不如先去美餐一顿。你虽然输了不少钱,但是享用了免费大餐,这体验还不算太差。

    这一切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你是在教授的赌场。

    大约50年前,赌场出过一个“风清扬”,他是麻省理工数学系的天才爱德华′索普。索普通过对概率学的深入研究横扫赌场。在那个时代,赌场老板都还是些土鳖,根本不知道啥叫高科技,索普却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来算概率。

    电影《决战21点》,描述了一帮麻省理工高材生如何通过数据和概率从赌场赚大钱的故事。其人物原型马恺文(JeffMa)就是索普的小师弟,人称“英特尔芯片”的马恺文继承了索普的衣钵,在美国境内的近百家赌场狂捞了近千万美元,

    赌场老板的脑子可不死,于是开始拥抱高科技。《决战21点》的最后,赌场保安忧伤地说:赌场开始用上了人脸识别系统,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快失业了。

    加里′拉夫曼是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博士,也是哈佛的教授。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管理学论文,引起赌场关注。赌场吃过太多麻省理工的亏,于是主动邀请拉夫曼教授成为赌场CE0。那么教授的赌场究竟是怎么办的?是找一些更靓穿得更少的少女来表演,还是在扑克牌上印上莎士比亚的名言?

    拉夫曼的核心举措是实施会员卡制度,他通过会员卡搜集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使赌场能够掌握顾客的身份、偏好(如喜欢玩21点还是老虎机,玩多少时间)、多久来一次赌场、是否在赌场过夜等详细信息。到2010年,拉夫曼已经掌握超过4000万会员的信息,成为博彩业最大的客户数据库。

    接下来拉夫曼通过复杂的量化模型计算出顾客的长期价值,只要顾客长期体验好,短期消费多少无足为患。最重要的是,他根据顾客的历史消费模式,计算出每名顾客的痛点(painpoint)。也就是说,如果顾客输钱超过一定数量,本次消费造成的痛苦就有可能让顾客一去不返。而拉夫曼找出痛点的目的,就是在临界点前拉回顾客(于是出现本文开头这—幕)。

    在教授的领导下,该赌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彩公司。不过我很好奇,为什么没有热衷购物的女性用大数据计算出丈夫的痛点,在老公爆发前及时收手回家;专栏作家研究出读者的痛点,在读者忍受你椤嗦的极限前赶紧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