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经济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经济战略思想,把握机遇、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把握机遇,努力实现建设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经济战略角度看,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要求。建设经济强国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具体化,这个目标彰显了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全面小康、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要求,是习近平同志经济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是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农业社会和闭关锁国之中,康乾盛世也不过是“落日的辉煌”。1840年,英国依托产业革命带来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教训极为沉痛。唯有加快发展,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走向复兴,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历史规律使然。
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表明,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些能够实现跨越并逐步进入高收入阶段,而相当一部分却迟迟不能完成这个跨越,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表示,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样的信心来自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经济强国,着力解决技术创新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并初见成效。
科学发展,牢牢把握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牢牢抓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发展始终是实现经济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不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我们要辩证处理好生产总值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不要生产总值,也不能唯生产总值,而是要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完善经济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使我国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当前,我国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存在明显失衡,内需外需不平衡、工业比重过高且附加值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提高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习近平同志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趋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防控经济风险,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当前,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滑,世界经济步入低速增长新常态;从国内看,经济下行风险、产能过剩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已影响经济稳定运行。面对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未雨绸缪,加强研判,精心施策,做到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深化改革,努力在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同志经济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我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加快建设经济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形成价格中的作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为,而是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抓好财税改革重头戏,健全现代财政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通过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促进阳光财政和阳光政府建设。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促进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化、法治化。
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积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
扩大开放,搭建国际合作共赢和全面开放的战略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统筹两个大局,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做出新贡献。
突出多元开放,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我国对外开放正发展成为沿海、内陆、沿边等多元开放体系,对外合作正发展成为包括区域、双边、多边等多元合作体系,如与东盟等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与新西兰、新加坡、智利等国的双边经济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江流域次区域合作等。我国正在充分利用经济、外交、人文等各种途径,逐步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
推进制度创新,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各方在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时要秉持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尤其对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要体现灵活性,使各经济体在一体化路径上有更多选择。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上海自由贸易区考察,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促进全球资源在我国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
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必将促进相关国家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