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经济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与思考

30.12.2015  13:09

  少数民族经济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与思考

  ——2015年中东迪拜清真食品展与土耳其考察系列报道之六

  作者 刘铁军 李成侠 马志博

  走出国门,方知世界如此辽阔;走向世界,才知商机永远无限。

  回首甘肃,自然资源丰富,清真产品众多。牦牛肉、乳制品、副食保健品、生物制品、食品添加剂、餐饮服务、穆斯林用品等七大清真系列产品企业有10384家,30多万从业人员,年产值220多亿元。

  笔者在我省西部一家投资1200万元的清真蚕豆罐头厂看到,简朴的厂房,配套的机械,80多名工人,每年出口额能达到2000多万美元。而我省这样规模的清真企业就有200多家。

  通过此次参展考察与各方接触,梳理汇总所获取的各种信息,使全体团员对海湾“伊斯兰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伊斯兰经济”是由阿联酋迪拜酋长穆罕默德·马克图姆提出的,包括金融、清真食品、家庭友好型旅游业、服装时尚业、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制药、媒体娱乐等七大支柱。2012年全球穆斯林消费者在清真食品及清真生活消费领域支出约1.62万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达2.47万亿美元。需求基数庞大、增长迅速,这将给我省乃至我国的清真产业、企业家、创业者带来诸多发展机会。

  通过参展,大家感到中国清真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产品质优、种类丰富,但由于认证标准和体系尚未建立,致使中国没有跻身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0个清真产品出口大国之列,尤其是我省清真食品只能小批量依托当地熟人加工或出售。展会期间,不少海湾客商到我省展位参观,亲口品尝和带走样品的客商和观众每天络绎不绝,其中有600余人与我省相关生产企业有合作意向。一些企业老板、王储人士、政府机构对中国西部绿色蔬菜瓜果、高原牦牛肉、牦牛乳制品等有一定了解和兴趣,上层社会尤其青睐,与我省经贸团参展企业合作愿望明显。我省如果以清真产业为龙头,统筹谋划,整体捆绑,将甘肃名优土特产打入中东海湾市场,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关系优势。

  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与客商打交道时,首先,观念不适应,语言障碍多;其次,我省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有优而无势,签大单的能力不具备;现有一些产品尽管特色突出,但包装粗糙,阿文、英文说明不配套,影响到产品市场认知度;第三,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或技术壁垒是我们没有权威的产品出境清真认证资格、认证机制,亟待争取解决。

  10天的商务活动结束后,大家突出的体会是,困难再多、都能克服,不足明显、亦能改进。今后要做的首先是抓品牌产品,强化特色产业。牦牛肉制品和牦牛乳制品是我省的独特品牌。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组织有关课题专家研究组,对牦牛肉的独特品质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加大对外牦牛肉独特性的宣传力度。其他特色品牌也要大力宣传报道。再就是努力建立我省清真产品的认证体系,为清真产品进入穆斯林需求市场创造条件。还要完善政策扶持加快我省清真产业发展。同时要着力加强企业素质、培训增强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省在沙特、阿联酋、土耳其等国的民间商贸人士,全面加强两国间贸易联系,在迪拜等重点城市设立贸易窗口机构。

  目前,甘肃省民委已经紧张有序地调研草拟了《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全省清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在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意见》从品牌创新优化、协调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绿色清真,以及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和企业自强等各方面都作了建议和部署,成熟后即可出台。

  企业是主体,政府是服务,管理为体,服务为魂。只要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