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表演为什么不常见了?

18.05.2015  13:42

    正在进行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石挥和奥黛丽·赫本的作品回顾展一票难求。奥黛丽·赫本是众所周知的好莱坞影星,石挥更是集编、导、演于一身,在中国电影史上声名赫赫,连一向高傲的姜文都在其近作《一步之遥》中向石挥的表演致敬。在享受这些表演名家带来的演艺魅力时,笔者不禁想,为什么这样经典的表演越来越罕见了?相反,现在一打开电视机或走入电影院,见到的表演要么耍贫嘴,要么歇斯底里;更有甚者,故作丑态,或模仿残障人士来博得观众一笑。这又是怎么了?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嘿,老头》,就引发了观众对两种表演的热议。一方面,观众感慨李雪健饰演父亲的演技精湛。在第一集中,李雪健跟酒瓶较劲的一场戏,把一位父亲的无助、无奈、孤独和哀伤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场戏没有一句对白,全靠李雪健一个人的独角戏来撑场,颇受好评。另一方面,饰演儿子的黄磊则受到了吐槽,槽点主要集中在故意口吃和“”的风格上。有网友总结,这两点也曾集中发生在演员文章和任重身上,比如,有网友说,“好头痛!黄磊能不能换个戏路子演戏啊,现代剧好几部戏里都这样”,“一看他结巴就烦躁地跳戏,多好的一部剧啊……”,“任重也这样,感觉就是学的文章”,“我怎么觉得是他们台词功力不过关”。诸如此类的意见,相当集中。

    为何这种类似的风格会如此一致、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近年来不同演员的多部作品中?在演员看来,这种风格是所谓的生活化,接地气;而近年的现代剧又出现了跟风的情况,一种类型的人物可以在多部戏里屡试不爽,讨巧、演起来省事的戏当然成了首选。一个演员如果因为一种戏路火了起来,其他条件相仿的演员也会跟风来模仿这个戏路,搭顺风车。笔者的一位朋友给某明星写剧本,本来剧本中人物的性格条理分明,但该明星见最近所谓“逗比”的戏较火,便命编剧把他的戏份全部改成“逗比”的路数,如此一来,同质化就不可避免。

    演员的权力过大,还会导致夸张和有争议的表演风格。有的演员因为懒得记台词,便大段大段地删改台词,或者需要有人在一旁提词。可是,一个连台词都记不住的演员,又如何能揣摩透戏剧情境,如实地呈现出来?说到底,演员还是要从心底保持一份敬意,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跟风可以火一时,但不能火一世。回首石挥在电影《哀乐中年》中的演出,自然洒脱,举手投足都是戏,这也是中国表演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超越了自己,才能超越时间。 据《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