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视线】品读书香 让经典溢满人生——记“读书文化月”的读书之约

30.06.2015  19:3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瞭望世界的窗口。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4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校一年一度的“读书文化月”活动如期举行,大学生通讯社记者也以此为契机对我校大学生阅读情况、图书馆利用情况等进行了系列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为大学生读书提供帮助,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今天,你读书了吗

 

 

  阅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我们相伴左右。读书是人生的财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可以改变生活的质量,还可以改变人生的质量。全民读书日的零点钟声欢快的敲响,一种力量的讯号,一把万能的钥匙,将开启一扇通向全民阅读的智慧之门。

  “今天,你读书了吗?除了课本。

  “手机上网阅读算不算呀!

  “世界读书日,该行动了,我得去图书馆一趟。

  “手机多方便啊,谁还去图书馆呀!

  “是谁悄悄的爬到我的床前,偷偷告诉我,该读书了。

  书籍不仅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且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犹如春天的风筝,书籍好比线轴,放风筝的人总想把风筝放得很高,使劲地放线,风筝却总盘旋在那片区域,没有充足的知识支撑,飞不起来。其实阅读是一种习惯,不分时间地点,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读书的时间常常被挤占。一句“今天,你读书了吗”伤了多少大学生的心。我们从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

   现象一: 国民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下降,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增加。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比2013年的4.77本减少了0.21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相比,报纸人均阅读量比2013年下降了5.82期(份),期刊人均阅读量比2013年增加了0.56期(份);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3.22本,较2013年的2.48本增加了0.74本。

   现象二: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了传统图书阅读率,手机阅读成为主流。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其中增长最为突出的是手机阅读与微信阅读,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比2013年的21.70分钟增加了12.12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青少年青睐于“快餐式阅读”,频繁的切换时事热点,关注时隐时现的荒腔杂音,被信息化的“挡杆”操作着。记者从我校图书馆获得资料显示,近三年来我校学生的阅读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图书借还量(册次)、阅览接待量(人次)明显下降,而网页点击量(次)大幅提升。图书借还量(册次)从2012年的515846册下降到2014年的459834册,减少了56012册;阅览接待量(人次)从2012年的118390人次下降到2014年的107365人次,下降了9.3%;网页点击量(次)从2012年的430354次上升到2014年的528701次,提高了22.9%。

  对目前获取数据所显示的阅读情况,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文学院12级社保贾国玲说,“由于课程相对较多,读书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差不多一月读一本。

  草业学院14级植保一班倪春辉说,“我读书通常偏重兴趣,因喜欢小说,而手机最适合阅读小说,所以一般选择用手机看,去图书馆的次数很少。写课程论文时才去电子阅览室,平时查阅专业知识相关资源的次数少。

  “电子阅读会辐射健康,影响阅读质量和兴趣,且传递的只是一种快餐文化,缺乏思想深度和回味。但图书馆馆藏书籍的查找比较困难,一时半会找不到所需要的书,比较浪费时间。”资环院12级土管王梅芳如是说。

  “电子阅读永远不可能取代纸质阅读,这是毋容置疑的。”我校图书馆陈炜馆长道。

  人生太短,世界太大。我们该如何克服生命的有限性,领略永恒和辽阔?答案是读书。可那又该怎么读呢?

 

 

谁的笔墨搁浅了阅读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成功人士不阅读,不爱阅读,不经常阅读。爱迪生喜欢泡图书馆,成为发明家;童第周傍晚利用厕所的灯光读书,成为世界克隆第一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总理。他们都是伟人,可他们时刻都记着读书,而作为大学生,是谁的笔墨搁浅了阅读?

 

 

  原因一: 央视新闻近日发起的一项近2万人参与的关于读书的微调查中,不少网友表示有“不知道怎么读”和“不知道读什么”的困惑。校园记者也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在盲目阅读,不知道自己对哪些领域和哪些类型的书籍感兴趣,只是根据他人推荐或通过当当网、亚马逊网等畅销书榜单选择,部分同学通过新浪微博、微信平台推送或发布,QQ邮箱订阅等方式阅读;部分同学的阅读是伴随影视剧进行的,所以使阅读的兴趣与意义失去价值。

   原因二: 科技时代,网络高度发达,电子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而手机阅读最为突出。主要是因为电子书的获取与携带不仅非常方便,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阅读资料,又不受地域限制;手机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学们纷纷表示:去图书馆借书太麻烦,要打卡,还要按时还书,也不能损坏,有时突然有看书的兴趣,去图书馆借回来就没兴趣了,而手机可以帮助我实现这一功能。

  原因三: 随着同学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多样化。同学们更倾向于现代化的阅读,不仅仅是拿着一本书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读,知识点获取渠道丰富多样,而僵化的阅读氛围限制其阅读数量和质量。大学生更青睐小说,喜欢故事性的书籍。图书馆流通部的 苏平 老师介绍说,“一直以来,图书馆借阅量位居前三的是小说类、历史类和外语类,专业性学科书籍反而不受学生的欢迎。”一位学生会干部说,“‘读书文化月’的宣传面不够广,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或是不知道怎么参与,期间虽有各种活动,但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发挥的有限。”

   原因四: 大学生普遍不爱读书,一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意识不强,不能体会读书的乐趣和作用;二是受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大学生都成为“分数族”,一直忙于应付考试,练就了一身考试的绝技,从而失去了读书的时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3级张涛同学说,“读书不仅是简单的识字过程,更是兴趣、习惯、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等结合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而这些能力都是从书中不断领悟参透的,但部分学生不读书,知识面狭窄,思想浅薄,认识事物不够透彻,就更不想读书。” 正如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所言,“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

 

 

如何营造和谐的校园读书环境

  一个书香社会,往往是一个不浮躁的社会;一个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往往是一个有文化气息的校园。读书对减少社会的浮躁、功利化倾向,建设校园阅读文化,不无裨益。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读书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时间。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大学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黄金阶段,不能找各种理由搪塞。“只要热爱书籍,喜欢阅读,时间不会成为限制读书的理由。我基本每天都是满课,但因为喜欢文字,所以我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读书,有时读到高潮部分会增加阅读时间。这样日复一日以某种固定的方式行事,也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是课余时间不读书,反倒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农学院13级 唐嘉 君微笑着告诉记者。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爱读书的现象,动医院12级张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孩子连基本的义务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相比他们我们很幸运,应当珍惜大好的青春年华去利用最好的资源多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激发我们的斗志。那些不读书的人就像是茫茫沙漠中迷失方向的旅人,像黑夜里的孤客,没有目标,亦没有理想。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好读书,读好书,去修炼人生、改变人生、充实人生!

  针对同学们对“读书文化月”宣传力度、参与度不够的问题, 曹力萌 老师表示,“读书文化月”期间,我们开展了经典悦读活动、“名人与书”主题展览、“温馨和谐图书馆,文明阅读好环境”读书金句与温馨提示语征集评选活动、“校园阅读推广方案设计”大赛、“经典诵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与应用专题培训、“我与馆长面对面”座谈会、红色励志影视展映、优秀读者总结表彰大会等系列活动,她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让他们自主思考如何提高阅读量;根据图书借阅量、借阅信誉度等评选出优秀读者,鼓励更多学生积极阅读。同时,也希望学生能积极参加我们的培训,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建议,各学院也多和我们交流、沟通,让图书馆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会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书单,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位师生的阅读需求,吸引老师和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读。

  信息化带动电子阅读,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为适应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信息需求,帮助读者充分发现和利用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并提高各种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深入学院,服务学科”等多种服务方式,逐年加大对用户培训工作的力度。为方便同学们节省借阅时间,提供良好阅读环境,图书馆 苏平 老师表示,“图书馆网页上有查询图书的办法,同学们可以提前查好自己想看的书,根据馆藏地点和索取号,有针对性的借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流程;此外,每个书架上都有架标,可以根据架标来寻找自己想要的图书类型。”除此以外,我校图书馆每年都会开设文献检索课,让大家方便快速的借阅图书、查找文献。

 

 

  古人云:“读书即是立德。”真正的读书,应当是心灵与行为的改变,整体素质的优化和提升。“借阅代书板的使用不当和书籍损坏是最常见的两类问题,不仅使学生受到规章制度的处罚,还给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苏 老师真诚地说道。“我一直觉得图书馆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每天与书为伴让我非常幸福,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按规定借书还书,支持我们的工作,让图书馆越办越好。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仅能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养成沉静、豁达的气质。“阅读不应该成为一种任务,而应该是一种乐趣和习惯,大学生不能再说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而应该是引导他们热爱阅读,创造美丽人生。”图书馆陈炜馆长这样说。

 

 

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一样,以兴趣为导师苦心经营。“读书文化月”是苦心经营的肥沃土壤,只要同学们耕作的好,会有丰收的季节。“我阅读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平时阅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来放松自己,如《读者》《意林》等杂志,其他书籍虽看,但相对较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4级的王建蕊如是说。今年学校“读书文化月”是以“读书使青春展翅,知识让生命飞翔”为主题,为大学生搭建的一个用心品味交流的舞台,营造良好校阅读氛围的跳板。正如田永清将军《人生十宝》的十宝之一,大学生在大学要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到运动场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强健心智。图书馆是最宝贵的资源,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功效。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说,“图书馆是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书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核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物质的有限都融解在思想文化的无垠之境。

  好读书,读好书。好书是一种态度,表现出作者认真扎实、严谨深入的写作态度。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好书,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人类阅读经验的结晶。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品质,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精神创造的传世之作。品读经典,不仅使眼界宽阔,且能增加阅历,直识庐山真面目。我校官方微信也推送了“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为同学们提供参考。工学院12级张会会说,“读经典能让我拓宽思路,改变思维,考虑问题不仅严密,更加全面、细腻,且能消除做生涩难懂的数学题时的焦躁心理,改变我的性格,丰富我的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读一本书,第一次像交一位知心好友,第二次则仿佛是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叙旧。”人文学院12级贾国玲这样告诉记者。她受中学一位老师的影响,每次漫步走过排列整齐的书架,总会心潮澎湃,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借阅,人文地理、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旅游摄影各方面都会涉及。林学院11级崔学勤侃侃而谈,“读书给我以尊严和自信,给我以快乐和满足,给我以无尽的益处。特别是在逆境中,读书是我能够战胜一切风浪而不被风浪吞噬的救生圈。读书是我的依托,是我的营养钵,也是我的抗体。读书让我不悲观,不绝望,不虚度年华,不怨天尤人,不无所事事。

   记者后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华网一篇题为“读书,不必纠缠于阅读数量的多少”的报道显示,“阅读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取决于是否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拥有知识的提高、精神的丰富,哪怕仅仅是心灵的愉悦。”作为大学生,更不应该背上阅读数量的枷锁。取其精华,探索真理,以真理付诸于实践。农学院12级的一位同学读《平凡的世界》后感言,“平凡的人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世界,为了我心中的理想,我会像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一样不懈奋斗,可以说我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离不开他们的影响。大学是大学生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更应该以好书、经典加以熏陶,以勤为伍、以智为趣、以笃为信,珍惜大学时光,完成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刊载于2015年6月30日第234期《甘肃农业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