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糊的监管堵不住潮水般的假货

10.12.2014  02:33

    有报道说,很多人网购到货后会以防伪码辨真伪,但这真能防伪吗?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防伪码制作公司为了获利,违规收钱制作假防伪码,建假的查询网站,成假货“转正”帮凶。而假防伪码背后,监管存在漏洞,甚至个人也可购买到防伪制作系统。

    看到这样的新闻,小马飞刀不以为然,这年头,良心都可以造假,还有什么不能造假。如果说哪个行业没有假货,那才是新闻。就拿食品安全来说,在食物充裕的今天,照理“食为天”的谈资该有所淡化了。但恰恰相反,随便到街头巷尾做点民调,问问眼下人们头疼的事,恐怕十有八九会说,最闹心的还是“”。不是说想吃什么能否吃得上,而是吃什么才“心安”。当然,为了公众餐桌安全,政府确实下了大力气,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各省也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试图解决“九龙治水”问题。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生产标准、检测手段以及监管都还处于很“初级”的现实背景下,显然不能指望组建一个部门就“一劳永逸”解决食安问题。事实告诉我们,食品安全状况并未彻底改观。

    总结一下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或多或少都有腐败的影子,更脱不了“懒政”的干系。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产企业才胆敢藐视法律法规,违法生产,贻害群众。我们的监管机关一般不管事,等到管事,又发现自己能力不够。既然平时可以不管事,也就不必练就一身监管的本领,监管能力不足,反过来又使他们懒得管事,所谓法律不完善,就成了他们不作为的借口。举个例子,去年,山东潍坊农民用一种名叫神农丹的农药种“毒姜”的新闻引发热议。神农丹是一种剧毒农药,其主要成分涕灭威只需50毫克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但并不是所有的姜都用神农丹,出口基地的姜都不用高毒农药,且有严厉监管措施,每个村都设有农药监管员和信息员,对农药的经营和使用进行无缝隙监管。对内销姜一年抽查不了几次,用当地姜农的话说就是“只要找几斤合格的姜去检验,就可以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很多情况下,监管部门对内销食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出口食品,却细致入微、严格查处。难道说国人的命就更轻贱?这些花着纳税人的钱,却不把纳税人的命当回事的相关部门,不要说道德情操,就连基本的职业节操和做人底线都丧失了。

    纸糊的监管,堵不住潮水般的假货。只有更严密的监管体系,辅以令人望而生畏的惩治措施,才能将此类造假丑闻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小。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