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坊地区重点棚户区改造在即 搬过去我们还能做邻居吗?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西城白纸坊地区重点棚户区改造在即。崇效寺社区,87岁的高显荣和85岁的宋淑珍这两位老人作为改造区的一对老邻居,既高兴又有些不舍。高兴的是,住了几十年平房、简易楼,终于可以改善居住环境。不舍的是,两家人58年来一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这一改造恐怕见面就不易了。
“赶明儿,咱搬到安置房,还能住一块堆儿做邻居吗?”昨天,两位老人一见面,又议起了这个话题。
在崇效寺社区,高显荣和宋淑珍这对老姐妹的情谊是出了名的。俩人1958年因同在街道的合作社上班相识。此后58年,姐妹俩吃喝不分家,除了生活上互相关照,高显荣一家还主动帮助宋淑珍照顾患有残疾的儿子。
“那时候宋淑珍总是推着一辆木轮椅来上班,轮椅上面坐着她的儿子孙兴华。”高显荣回忆,相处久了她才知道,原来孙兴华在一周岁时因为发高烧烧坏了脑干,从此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因为住得近,从此以后,下了班或到假日,高显荣总会上宋淑珍家串串门,一来是与好姐妹唠唠家常,二来也是帮她一起照顾孙兴华的日常出行。
1980年宋淑珍退休,先“退”一步的高显荣串门的次数更勤了。随着年龄增大,高显荣发觉宋淑珍搬抬儿子越来越吃力。“虽说宋淑珍的其他儿子也时常来照顾孙兴华,但我跟儿子商量,让他也做个帮手,帮着照顾一下孙兴华的日常出行。”高显荣告诉记者。她的儿子赵瑞山在社区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事他都会帮一把。对于母亲交代的任务,他很爽快地就应下了,这一干就是近20年。
昨天,赵瑞山和母亲一起到宋淑珍家串门。“大山您来了,快坐过来,陪我说话解解闷儿!”一见到赵瑞山,孙兴华立马来了精神。“别急,我先帮你活动活动。”说完,赵瑞山将孙兴华搀扶到床上,开始给他按摩疏通筋骨。
“2003年之前,大山是有空就来,这之后他工作不那么忙了就天天来照顾我。”说起赵瑞山,孙兴华难掩激动。每次赵瑞山来家里,要么陪他聊天,要么带着他上大观园遛弯儿,一路上,两人总是有说有笑。这份从上辈儿人传下来的友谊在后辈之间延续着,让孙兴华枯燥的生活变得精彩。
“我们虽是两家人,但是亲如一家,有好吃好喝的都想着对方。”赵瑞山说,自己最馋宋大妈包的茴香馅儿饺子,孙兴华则最喜欢吃高大妈蒸的面食。“食物虽然普通,但里面却饱含着浓浓的邻里情,吃着暖心。”
日前,随着白纸坊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入预签约阶段,两家人走动得更勤了。“有几个安置点供大伙儿选择,我们都想着搬到丰台的新宫去,离城里还近些。”赵瑞山说,但搬过去两家人能不能住一栋楼里或者挨得很近,就不好说了。“政策规定是按照预签约顺序选房,我们两家签约时间有先有后,中间隔着好些个家庭,要想选房选到一块儿去,难度还挺大。”
可赵瑞山又不甘心。“孙兴华的大哥也已经66岁了,今后他照顾弟弟肯定会吃力,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想继续跟我这位哥哥(指孙兴华)做邻居,一块堆儿聊聊天,做做伴儿,挺好的。”
不仅是这两个家庭。记者从白纸坊街道了解到,此次白纸坊重点棚户区改造涉及5000余户居民,像高显荣、宋淑珍两家人这样,多年来互帮互助、结下深厚友谊的不在少数。随着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这些多年的老邻居将分散到丰台新宫、大兴旧宫、房山拱辰等多个安置点。
“这么多年的邻里情,不能说断就断了。你们记者能不能给相关部门捎个话,给我们这样的老街坊,提供点儿方便。能住到一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采访时,两位老人殷切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