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烂片等于容忍贩毒

21.10.2014  18:59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段马苏对瓶吹的秒拍视频,马苏称为庆祝电影《心花路放》票房超过10亿,要兑现承诺,一口气将一瓶啤酒一干到底。马苏在该片中扮演了一位风尘女子,这位配角的欢乐心态向外传递了这样一个讯息:票房高于一切。

  果真如此吗?中国青年网昨天发表了中青网评《文艺作品应少点欲望多点希望》,对低俗的《心花路放》提出了批评。评论发出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说,一部电影拍得再刺激、再充满诱惑,如果传递的是错误的价值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票房越高,毒性越大;也有网友说,毒品、色情、赌博业收入都很高,但对人类的危害也大。更有网友表示,对这样的烂片,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呐喊,说不!

  也有网友表示了不同声音,称大众有选择权,10亿票房说明黄渤、徐峥演的这俩?丝的基情戏还符合大众口味,说明它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是一个好产品。对此,笔者并不认同。我们都知道,毒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也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据联合国今年5月公布的《世界毒品报告》,全球使用毒品人数达到2.4亿。为满足这样的欲望和需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但它是建立在摧毁希望和未来的基础上的。在美国,仅每年可卡因的销售额就达340亿美元;在日本,每年色情业的规模约在900亿美元;在荷兰,色情和毒品每年创造25亿欧元产值,约合212亿人民币,占其GDP的0.4%;中国人每年在海外的博彩投注金额则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但你能说这些收入极高的产品是好产品吗?对烂片的消费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本是项神圣的职业,是塑造灵魂的工程。但现在,有的却沦为了市场的暗娼,和资本挤眉弄眼,明铺暗盖。不但生产出低俗下流的产品,还堂而皇之地进线上网,并美其名曰贴近生活,最终在媒介的的帮凶下大肆炒作,收获较高票房。由于公共治理环节的不力和电影分级制度的缺位,这些烂片攫取了合法的外衣,被不知情的青少年误看误消费,让很多年轻观众误以为猥琐、粗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身边的现实。觉得看电影不过为图一乐,只是临时行为,不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这是一种很强的误导。孰不知,对烂片一味纵容,就像新型精神活性物质一样,会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毒”瘾,埋下随时可能发作,能摧毁思维、情感和意志的“引信”,一旦条件具备,将把民族的未来们从精神上彻底击垮。从这一意义上看,说纵容烂片等于容忍贩毒并不为过。

  不光是电影,也不只是《心花路放》这一部,电视剧、网络文学、广告甚至新闻中无处不有烂片的影子。它们的背后都有一种纵容的力量。这种纵容,一方面体现了消费主义对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侵蚀,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资本对文化工作者的腐蚀。

  当拜金主义成为大众文化的核心,当文化生产沦为普遍性的商品生产,当“可消费性”成为内容生产所追求的目标和奉行的原则,当经济利益作为文化工作者主要的奋斗目标,当电影成为用来谋利的工具,形象塑造就不得不从过去的承载“价值”和“意义”变成了可供消遣和娱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消费品。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黄健中说“明星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市场经济中老板制造出来的”。国庆节期间,黄渤的三部影片同时上映,便折射了明星生产和消费背后这种资本的制度化安排。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在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投入资本的怀抱,所产下的烂片一次次获得高票房的情况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对此保持冷静而清醒,保持一种批判性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看到了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以强调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

  转型期的中国,主流和精英文化要想消弥和大众的疏离,完成对现实生活的亲近,生产出的作品既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又能够受到市场和民众的欢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文艺事业的繁荣,我们须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反对烂片,要有反毒品一样的决心。(中国青年网评论员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