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热播

25.03.2015  05:13

拍摄现场

神秘的西夏》剧照

    兰州晚报讯(记者雒焕素)3月23日,大型十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热播。西夏文化是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确立的十三大文化板块之一,更是武威市四大文化名片之一。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片幕后创作团队负责人之一的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杜建录教授,为大家讲述《神秘的西夏》背后的“故事”。

    八易其稿,只为了复活西夏历史

    杜建录教授介绍,纵观西夏200年的历史,甘肃在其兴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境内以武威西夏碑、瓜州榆林窟、张掖大佛寺等为代表的大量西夏文化遗存为揭开西夏王朝神秘的面纱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了让西夏这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起来,创作团队带领9名博士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依据最新公布的俄、中、英、日、法等国收藏的西夏文献资料,吸收了近20年西夏学研究最新成果。团队成员远赴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山东、河北等西夏文物大省区和西夏遗民所在地区考察,先后八易其稿,将最初的近30万字压缩到15万字,不断提炼,形成今天的纪录片情景再现本。

    西夏壁画要比《西游记》早300年

    杜建录表示,西夏王朝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神秘王朝,是我国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史学稿本创作过程中始终把党项西夏社会历史的发展,放在中国历史大视野下考察,揭示西夏在中华多民族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政治上“以儒治国”完成游牧部落向封建国家的转变;经济上“耕牧传国”,对河套地区灌溉农业的建设,最终奠定了对银川平原的开发;贸易上,西夏是丝绸之路重要结点;科技上,西夏的活字印本,是保留至今最早的活字印本,将我国木活字印刷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在思想上,大力推行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经过西夏近200年的发展,党项社会全部封建化。经济一体化,思想儒家化,使西北地区和祖国内地成为紧密的整体,为元代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西游记》讲,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杜教授说:“事实上,最早的孙悟空形象来自于西夏壁画。和明代吴承恩那部文字演绎的长篇小说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由工笔描绘的连环壁画。时间上要比吴承恩著的《西游记》早300年。这些壁画分别绘于甘肃安西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古老墙壁上,它们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玄奘大师和猴行者西行求法和取经东归的传奇经历,这是自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后最早出现的孙悟空和唐僧的绘画艺术形象,小说《西游记》中的相关描述基本上脱胎于西夏壁画的绘画形象,西夏壁画要比《西游记》早300年。

    佛教文化延续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为什么西夏人也会像中原汉族一样热衷于传播唐僧取经的故事?”记者询问。杜建录说:“一是西夏本来就是佛国,自元昊立国后,就推行崇拜佛教的政策,举国上下有着对佛教深厚的感情依赖。历史上高僧取经的故事自然也被西夏人所推崇。二是河西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中枢,是佛教文化传入内地的必经之路。汉代以来,西行求法和东渐弘法活动延续了将近千年,这里的民众经过长期的文化浸润,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佛祖、菩萨的敬仰之心,他们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通过图像形式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劝善惩恶思想做出生动的阐释。唐僧取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