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提前一月刹“月饼歪风”说明啥?

13.08.2014  11:08

  在距离中秋节尚有一个月的时候,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狠刹公款送礼的举措密集出台,“逢节必令”渐成中国官场新特点。专家表示,禁令之下,送礼风正在向隐蔽化发展,铲除官场中的利益交换,根本在于规范权力运行。(2014年8月12日中国新闻网)

  记得曾有网友称,中秋还是那个中秋,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月饼已经不是那种月饼。原因就在于,不知从什么起,中秋节又凭空多出了几个外号――月饼节、送礼节、腐败节。

  细心的人都会注意到,每年到了中秋节,月饼几乎成为节日的唯一主角,花样层出不穷,价格水涨船高,甚至竟然还有“黄金月饼”,变食品为工艺品,即:月饼不是用面粉和馅料做的,而是用黄金打造而成的,纯属于一件工艺品。更令人咋舌的是,购买月饼时,进口红酒、瓷瓶花茶、泰国燕窝、咖啡壶等等,都被列为附赠商品。还有的月饼附赠金卡、金刀叉等。此等不仅削弱了中秋节的文化韵味,消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为腐败开通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试想,如此豪华月饼,基本上不属于老百姓的消费范畴,也不是老百姓能选择的消费方式。那么,每年生产出的豪华月饼流向何处呢?自然是大部分都被公款消费所“接纳”。另外一部分沦落为一些人巴结权贵、打通关节、拉拢关系的敲门砖,使月饼蜕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工具,把一个原本充满温馨亲情的中秋佳节,变成了“送礼节”、“腐败节”,变成了一些官员节日腐败的“落马节”。民间流传的一句“节日到、干部倒”之说,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之所以“节日到、干部倒”,与他们平日对自己要求不严有很大关系。也正是有些干部平日里思想道德修养欠缺,甚至滋生贪心、放纵贪欲,才引发“节日腐败”,才能轻而易举地被“人情往来”的糖衣炮弹打倒。特别是有的官员一旦在“节日腐败”中打开贪欲之门,往往由小贪而大贪,由节日受贿而至平日受贿,最终成为“日贪一金如日掘一锄,日久便成葬送自己的坟墓”的牺牲品。

  也正因如此,在距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当商家纷纷投放广告预热中秋礼品市场之际,中纪委整治中秋送礼风的大幕已经拉开。报道称,“逢节必令”,这是舆论对十八大后中国官方狠刹节庆日公款送礼风的形象总结。去年中秋节前一个月的时候,官方曾在两周内连发三道禁令,狠刹中秋、国庆“双节送礼”,而今年,这一“提前警戒”的做法得以延续。尤其是相比于去年,官方今年严打“月饼腐败”的预警信号释放地更早。

  在笔者看来,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用更严的措施改变一些官员所谓的“改进―反弹―再改进―再反弹”的思维定势,意在驰而不息地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下去,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严防公款送月饼节礼等“四风”反弹,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多更好地警示干部、保护干部,不要在节日里倒下去。如果有人不领情、不在乎,披隐身衣,继续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道,那么,今天捧着“月饼”笑,明天就要对着“月亮”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