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单公示 甘肃省一批项目入选

24.07.2014  11:18

7月22日,记者从临夏州、天水和定西市文化局获悉,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我省天水市张家川花儿、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定西通渭影子腔、永靖生铁铸造技艺等榜上有名。

据了解,文化部部署开展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伊始,天水市组织专家对张家川花儿、天水丝毯织造技艺等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并最终决定申报。据介绍,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298项,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天水市两个项目,张家川花儿作为传统音乐、丝毯织造技艺作为传统技艺入选。这也是天水市继太昊伏羲祭典、秦安小曲、天水雕漆制作技艺、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女娲祭典之后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两个项目。

广泛流传于张家川县的“花儿”是先辈们在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题材以表现爱情为主,也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乃至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表达感情纯朴浓烈、热情奔放、感人肺腑,具有朴素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天水丝毯的编织工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了许多艺人的不懈努力,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工艺更繁复的丝织掛毯、地毯屡获国际、国内大奖,丝毯这朵工艺美术的奇葩在天水得到发扬光大。

通渭影子腔是广泛流传于该县平襄、常河、马营、榜罗、华岭民间的皮影戏音乐,相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严格按照祖上“传孙不传子”之家规隔代相传,是影子腔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定西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定西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剪纸图案艺术构成严谨细密,美观大方;通渭讲究“镶窗”和“云子”;岷县当地还流行一种堆花剪纸,将彩纸剪成牡丹、莲花、百合花的花瓣、花叶,然后分瓣分层堆贴于窗口格纸上;岷县“青苗会”组织根源于古代社会中与村落信仰管理有关的民间团体,古代社会,民众习惯于从神佛的灵验中寻求生产生活的安全保障,同时,“青苗会”还承担着组织村民看护庄稼,以及维持村庄秩序的责任并最终发展成具有村落行政性质的民间组织。

临夏州入选两个项目分别是永靖古典建筑技艺和永靖生铁铸造技艺。据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永靖白塔木匠之手建造的古典建筑遍布西北大地,有敦煌大佛阁、月牙泉月牙阁、仁寿山古典建筑群、白塔山“四库全书”文溯阁、天水伏羲庙先天殿、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古建筑、临夏红园和大拱北、张掖大佛寺、拉卜楞寺大经堂、青海夏琼寺、塔尔寺、兰州陆都花园飞云阁、兰州文庙大成殿等等,都由白塔寺工匠勤劳的双手,或重建、或新建、或补修,使一座座精美的古典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傲立于中华大地,闻名全国。永靖生铁铸造技艺,延续六百年的铸造传奇。600年前,一批铸造工匠们从山西征发而来。他们在兰州黄河岸成功铸造了4根将军柱,至今还屹立在兰州黄河中山铁桥边。后来这批工匠的后人有一部分搬到永靖县半个川的古城村。近年来,他们发扬祖传技艺,使铸造业由小作坊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牛小亚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