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6.5级地震]记者手记:灾区的轻重缓急

13.08.2014  19:41

  中国兰州网8月13日消息 10月12日,是我进灾区的第8天。

  8天来,我亲耳听到了、网上也看到了一些指责和感叹。我不否认,现在,是有受灾群众还住在简易棚、没有换洗的衣服,领到手的救灾物资也许就是一袋米、一桶油。有的村庄,也许至今都还没有帮助清理废墟的外援力量。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也许,记者上午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但到了下午,救灾物资和救援力量也许就到了。

  救援现场的场景,是在动态变化的。救灾工作,也是有轻重缓急的。

  5日,我进灾区。下午3点多,在昭巧路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点的地方停下来吃饭时,一位受灾群众找到我说,她家的房子在山上,受损的很严重,都不敢进去住了,要我们采访一下。我问她家里有没有人遇难、有没有人受伤,她说没有。我委婉地告诉她,我们要去有伤者、有遇难者、甚至是还有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没有被救出来的地方去,她的受损房屋,过几天会有专家来看的。

  我们的新闻报道有重点,灾区的救援工作也是有轻重缓急的。没进过灾区现场的人,是不会理解在黄金救援72小时里,我们的专业救援力量是怎样调配,我们的救援人员是怎样拼命争分夺秒的。

  在采访过几次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会议后,我知道了地震发生后,以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专业救援队为主力的救援力量,迅速以建制为单位、按照地方提供的村庄地址,分片包干搜救。在一线的救援队伍,是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到了一个村庄,先询问哪里还有被掩埋的人,把废墟里还活着的人挖出来、把需要专业治疗的伤者送出去后,就马上向第二个点进发。

  “精准救灾”是我在采访中高频率听到的的一个词。在地震发生的头7天,指挥部每天要开2个会:早上的会,各组负责人汇报今天工作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协调解决;晚上的会汇报部署的工作完成的怎么样、提醒要加强什么、确保什么。指挥长现场拍板:这件事,那个部门负责、那些部门协调、怎么完成、什么时间完成。救灾工作,是不分昼夜进行的。

  6日下午,我在龙头山镇一个废墟上,目击了一位遇难者被挖出来的全过程。

  在现场,挖掘的主力是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的官兵,也有2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队员杨阳告诉我,这片废墟是他们第一负责搜寻的,这家父子俩被埋在下面。当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后,他们的救援队马上向山里进发,他留下来是为了把他们掌握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后续队伍。杨阳说:“在山那边,我的队友刚刚又救出了一名幸存者。”

  在现场,有一台云南建工集团的挖掘机,我爬上挖掘机采访。杨海林、杜兴昆、马兵正3个小伙子原本在水麻公路建设工地施工,地震发生后接到公司的通知马上出发,6点多就到了这里,每天也就睡二三个小时。他们是5日下午赶到这里增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