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吹糠见米”的实干把日子过红火——节前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
中国兰州网1月31日消息 盼望着,盼望着,2016年春节将至,新华社自1月31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播发记者从基层采访来的新闻报道,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生动的故事、细腻的笔触展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表达人民群众对“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热切盼望。
冬日正午,年根将近,陕北高原山沟里的梁家河村,25岁的梁强在去年刚开业的农家乐“梁家小院”招呼着把招牌菜农家炖土鸡、养生麻汤饭给客人端上桌。
这个青年农民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为他带来了红火日子。“开业7个多月,15万元的成本已经收回了,一年下来能挣2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十几个像梁家河村一样的老少边穷地区,他带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行动推动顶层设计。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猴年春节在即,新华社记者回访了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陕西、河北、贵州三处贫困地区,看看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因地施策“日子越过越痛快!”
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一条蜿蜒平坦的柏油马路,将大山深处的村子与外界连接。村委会小院里的一块展板上,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寄语与牵挂。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阔别40年的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整个乡村为之沸腾。
转眼快一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小山村的大变化,已在不经意间发生。
村民张卫庞家的果园,去年总书记察看过。一年过去,果树进入丰产期,2015年他的收入达到5万多元,68岁的张卫庞说,这是“这辈子收入最多的一年”。
几年前,张卫庞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他栽种了10亩果树,光景开始有起色。起初他不会田间管理,县上镇上的技术人员就来下乡指导,手把手教他修枝、防虫。果树开始挂果,干部们又帮着联系销路。“门外汉”渐渐成了“老把式”,苹果树上摘下了真金白银。现在,他家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有房有车”的日子。
如今,窑洞成了梁家河搞旅游开发的招牌。新当选的村支书巩保雄介绍,去年五一节,村上依托风光旖旎的黄土高原地貌和知青旧居等文化景观,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村民集中接受培训,统一着装上岗,学习旅游知识,一百多位梁家河农民实现了向公司员工的“华丽转身”,拿上了固定工资。公司自营业至今,村里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高峰时每天有6000多人,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变化,犹如涟漪,传递到陕北不少区县。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还清楚记得2015年2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的情景。
“我向总书记介绍了清涧县近年来在城镇化、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情况。同时结合清涧县情实际,谈了自己关于贫困老区脱贫致富的想法。”杨怀智说,一年来,清涧县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正在以“吹糠见米、刀下见菜”的实际行动,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现在全县通过产业扶持、项目带动、城镇化引导和民生保障,全年脱贫40个村1.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