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全力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

13.01.2015  16:43

    【本报讯】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规划。在集中力量打造现代卫星城区和特色精品小城镇的进程中,红古区提出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精基础、做美形象、做优生态”的精建细管思路,为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刚刚过去的一年,红古区紧扣“美丽红古”建设总要求,高起点编制了城区8.9平方公里控详规划和2个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投资9.8亿元,实施了海石湾自来水厂扩容改造,并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债务,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惠及1980多人的虎头崖、幸福家园等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完成了滨河路北延、育英街改造、海石大沟整治开发二期工程;解决了南区860户居民多年来的供热难题,改造供热管网1000米、分户计量2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9.8万平方米、销售9.3万平方米。窑街旧城改造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投资3亿元,自来水厂改扩建和污水处理工程全面竣工,建成了浩门路、炭洞沟路等5条市政道路,拆迁整理荣鑫大道周边沉陷土地250亩,完成沉陷区二期整治绿化860亩,累计达到1080亩,沉陷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民海地区交通瓶颈加快破解,投资6.24亿元的海窑隧道、北环路路基工程全线贯通。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组建成立了窑街三个执法中队,全面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城区绿化亮化、“三不管”楼院改造、停车场位规范管理等市容市貌整治工程,开通了二路公交线,建成了民海公交换乘站,置换出租车92辆,整治“黑车”取得实效。冬防工作扎实开展,与民和县建立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输入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农村环境明显改观,投资3000万元,完成109国道沿线“穿衣戴帽”3000平方米、绿化硬化2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6.8公里,安装路灯450盏,创建了青土坡等3个省市级“美丽乡村”、旋子等6个市级“环境整洁村”。

    今年,红古区在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区中,通过启动川海大桥北引桥连接线工程,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的大通道格局,确保海窑隧道、北环路建成通车。继续推进海石湾中心城建设,投资7亿元,实施“三路五工程”,新建滨河东路、惠民路北段,改造提升炭素路,实施下海石大沟整治开发三期、城区电缆入地和北山公园改造工程,争取完成虎头崖棚户区改造,启动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持续改善窑街旧城面貌,投资9000多万元,实施“五栋大楼”棚户区改造和省道301线窑街段、荣鑫大道两侧绿化美化工程,让窑街群众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舒适。

    打造精品城镇方面,加快推进平安以凤凰路西延、西四路、安居工程、商住楼建设为重点的园区服务型小城镇,花庄以东方度假村开发为重点的工农融合型小城镇,完成红古乡撤乡建镇。着力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抓实见效,投资1000万元,以109国道沿线为重点,实施“临街墙体穿衣戴帽、道旁裸地硬化绿化、边沟荒滩树墙布景、门头牌匾统一规范、六乱现象全面清理”五大整治工程,每个乡镇建一个垃圾处理场,每个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实现农村公路改造硬化全覆盖,打造“畅安舒美”的路域环境。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各2个、“环境整洁村”6个、“环境整洁示范点”1个。同时,紧扣“五城联创”活动,完善城乡公交体系,投资200万元,开通海石湾至平安城乡公交线路,依法打击“黑车”非法营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数字城管”与“三维数字平台”互联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落实城市管理网格化机制,靠实区、片、格人员责任,确保网格监管全覆盖、全运行。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人工精细保洁和吸尘、清洗、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加大对市政公用设施、老旧小区物业、烟花爆竹燃放、车辆乱停乱放的管理和整治力度,新建便民公厕5个,改造提升政府门前小游园,让市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美好。

    此外,结合打造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工程,投资8300万元,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生态工程。启动海石湾北山绿化工程,利用3-5年完成上水及喷灌工程,植树造林1万亩,倾力打造城市“后花园”;全区退耕还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投资1.12亿元,争取实施大通河、湟水河红古段治理工程,完成石头沟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