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重镇哈达铺八十载记忆变迁
中新社兰州2月7日电 题:红军长征重镇哈达铺八十载记忆变迁
作者 冯志军 宁德志
甘肃宕昌县哈达铺镇,“红军一条街”上的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是这里唯一持续保存下来的传统作坊。尽管在工业化冲击下生意变得日渐萧条,不过年逾五旬的掌柜牛二成因“难以割舍的情感记忆”而仍无“去意”。
沿街的老人讲,牛二成的爷爷当年曾为红军打过马掌、制马鞍,深得红军将士赞许。
1935年9月20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率红一方面军约1.4万余人到达哈达铺。在此休整的两天时间里,他们意外从这条街上邮政代办所发现《大公报》上刊登“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于是做出了将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如今,这条串联了百年老屋的千米老街,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后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由此又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工农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不损害人民的利益”、“北上抗日救中国”……中新社记者沿着这条老街一路向前,两侧老屋朱红的墙壁上依然可见当年的宣传标语。
哈达铺镇副镇长杨海涛告诉记者,当年这条街上的药材生意十分兴隆,红军进驻哈达铺就驻扎在这条街上,许多药铺成为红军的办公地点,其中有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周恩来住过的“同善社”,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等。
时过境迁八十载,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曾驻足停歇过的地方,哈达铺镇如今虽比不上当年的“商贸重镇”繁盛一时,不过“红色记忆”留给这里的遗迹依然随处可见,并成为当地民众至今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致富的捷径。
一家主打纯手工“长征鞋”的店铺,经营了10年。现在每年能售出2000多双鞋,旅游旺季时还会时常断货。“刚开始,只想靠此消遣个时间,顺便赚点零花钱添补家用,不料现在成了主业。”店铺老板杜玉桃笑称意外。
“最便宜的鞋,每双售价80元人民币,一年下来远远强过种地那些年的光阴。”杜玉桃打算春节后将“长征鞋”等一些红色纪念品挂在网上出售。她说,这几年接触过不少追寻红色足迹而来的游客,甚至有“回头客”常会通过电话购买这些产品。
除了红军鞋,红军锅盔、红军凉粉等也是这里炙手可热的畅销品。
临近红军街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是红军在甘肃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故址,每年接待超过10万人次游客。
与中国多数地方的城镇化进程一样,如今哈达铺镇的居民大多不再依靠务农为生,“红色旅游”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新出路。(完)
甘肃新闻网 | 【编辑:史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