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科理论界和省直宣教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07.12.2015  09:58

  原标题:认真领会精神实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省社科理论界和省直宣教系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8886:甘肃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路径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范鹏

  中共甘肃省委在专题研究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甘肃“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上,在分析“十三五”面临的总体趋势时提出了八个转变,在确立指导思想时提出了八个并重,并确立了八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实现转变、并重和目标的六大支撑。八个转变、八个并重、八个目标、六大支撑全面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六大原则,是甘肃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路径。

  首先,八个转变既充分体现了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大背景、转型的大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的科学分析,又深刻把握了“十三五”时期甘肃发展的大环境、面临的大前提和努力的大方向,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结论。八个转变的前提是“综合判断,我省‘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内涵和要求是“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适应、引领和推动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区位观念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准确把握、积极适应、全面引领、务实推动八个转变是我们领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切入点,我们必须首先把准把牢、抓紧抓好。

  其次,八个并重既全面深入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又具体鲜活地揭示了甘肃落实五中全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的战略重点,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甘肃省委在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上提出,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高增速与质量效益并重,坚持精准脱贫与短板补齐并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坚持强省富民与绿色惠民并重,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发展意识与安全观念并重,坚持依法治省与从严治党并重,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八个并重不仅特别突出了五大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在甘肃具体化、任务化、地方化了。我们一定要在领会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过程中一一对号、处处结合,关键是深度结合甘肃实际、着力破解甘肃难题、奋力弥补甘肃短板,使指导思想转化为八个并重的价值导向、内化为八个并重的思想自觉、实化为八个并重的实际行动。

  再次,八个目标既忠实贯彻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三五”时期全国目标的基本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上不漏项、不缺面、不断线;又切实从甘肃实际出发,在“解决突出问题、弥补明显短板”的普遍要求中更加突出了“解决自身难题、补上最短短板”,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细化。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中全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不折不扣地在甘肃的目标中得以体现。同时,结合甘肃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任务艰巨、自然条件更加严酷、安全形势严峻的实际,增加了“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瓶颈制约明显改善”和“安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工作部署上把“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之首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最后,六大支撑既聚焦瞄准了中央对甘肃的定位,又精准把握了甘肃的基本省情特别是特色优势,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落实五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中央对甘肃的定位要求,深刻分析省情阶段特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牵引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六大支撑是“3341”项目建设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脱贫行动的深化和升华,是国家战略的甘肃担当,是甘肃优势的国家显现。既是牵引甘肃整体发展在“十三五”上新台阶的火车头,也是支撑甘肃实现在“十三五”时期比全国发展“快一点”、比以往发展“好一点”、使区域差距“小一点”的六大支柱。这六大支撑“强”起来了,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才能真正“亮”起来,作为向西开放的前沿才能真正“活”起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之地才能真正“挺”起来,已有的三大战略平台也才能真正“舞”起来。

   在贯彻“五个坚持”中推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福生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个坚持”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最新指针,它不仅是《建议》的主体内容,更关键的是,它把推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合二而一、融于一体,在每一个要求中,在提出经济转型任务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改革任务,它将指导我们解开经济转型与体制转变相互制约的连环套。因为经济转型为内涵发展,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都已讨论了多年,仍然面对一些困惑,原因就是在实践中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二者关系。

  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合二而一”的共存关系。一般说,经济发展方式是由经济体制的模式决定的,不同的经济体制抉择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就与高度集中的行政配置资源的计划体制相联系。这种体制能迅速动员和集中资源,以迅速促使经济数量尽快增长,并且这种体制缺乏投资需求的自我约束机制,具有数量扩张的内在冲动,它最适合于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当我们想转型为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也就要求经济体制必须转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只有前者的转变,才能实现后者的转变。

  由于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变是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二者的转变都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在转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几种相互制约情况:一种是体制改革滞后,经济转型总体效果不明显;一种是体制改革缺乏宽松的经济环境,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未变,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时,一些想要出台的重大体制改革难以出台,甚至出现已改革的旧体制复归。所以,今后要克服上述现象,就需要在实践中做到“五个坚持”。

  围绕“五个坚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转型所需要配套的体制改革

  经济转型之所以艰难,其基本原因是缺乏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变的体制安排。下一步:

  1.需要解决调整产业结构的体制障碍。长期以来,投资决策主体一直由政府充当,政府只管投资,很少问津回报率。改革开放以来,形式上多元化投资主体已经形成,但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脱离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没有形成风险与收益对称、权力与责任相符的市场型投资主体,以至争投资、争项目而又不负责任的弊端依旧。

  2.需要解决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主要是解决农地规模经营的障碍,努力完成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将目前确权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梳理出来,找出管长远的解决办法。否则束缚农业产业化,束缚农民,限制了城镇化转移人口。它是造成目前2.7亿农民工在城市没有住房及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当候鸟的重要原因。

  3.需要解决深化国企改革的体制障碍。从表面观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80%原因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实质是“新三会”与“老三会”的问题一直没解决,垄断行业改革滞后,在国有企业内部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在选人方式上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始终无法形成企业家队伍。

  4.需要解决发展要素市场的体制性障碍。目前要素市场部门分割,各级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掌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5.欠发达地区亟待打造三个体制“洼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一是政府转型的“洼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非常及时,它有赖于政府转型,取得“三证合一”等改进服务的实质进展,在沿海半天能办的事,不要拖数周。二是信用环境的“洼地”。以建立面向社会的企业和公民的信用查询平台为抓手,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三是产权保护的“洼地”。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以设立知识产权法庭为抓手,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推动“万众创新”的前提。

   坚持全面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陇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先春

  首先,坚持全面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创新系统各要素的配合协调与优化组合。如果视创新为大系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就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只有子系统创新能力提高、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提升创新大系统的整体能力。在创新系统中,每个创新链、每个因子都会影响到创新的成败,所以需要全面创新发展。全面创新应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把影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清除掉。体制机制改革涉及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改革最核心的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要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实施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创新,向科技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推动经济逐步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装上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放在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应进一步树立创新发展新思维、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既要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又要抓尖端高科技成果的突破;既要抓产业转型与升级,又要抓好富民、惠民的民生工程实施。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当然还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为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也就是“四众”提供支撑平台。

  其三,实现协同创新。要打破创新领域不同体系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状况,突破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壁垒,解决协同不利、效率不高的问题,必须在改革体制机制上重点突破。目前,制约协同创新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管理归宿的隔阂,市场因素的影响,人才、资源与成果共享的壁垒。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在于:搭建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的有机链,解决内涵发展当务之急。实施改革的重点在于开放、整合、优化、提升。国家应当出台促进协同创新的指导性意见,突破各利益主体的个体诉求,设定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责任范围和利益分配机制,倡导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又能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协同机制,确保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目标有效实现。同时,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协同体的边界效应,适度控制协同体规模,不能盲目追求组建规模过大的协同组织。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协同的鼓励、优惠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协同组织的内部改革与外部联合流程顺畅、可控有效,让不同协同组织之间真正融为一体。

  最后,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坚决打赢甘肃脱贫攻坚战

  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张建君

  我省转化落实好脱贫目标,一定要制定超常规政策、采取过硬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好脱贫目标。

  一要认真推进“1+17”精准扶贫方案的落实转化。“十三五”时期应该全力推进“1+17”精准扶贫方案的转化落实,同时,要积极推进各类扶贫资源的整合,充分放大精准扶贫进程中财政、金融资金的投入效益。要坚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助推脱贫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金进入脱贫领域,整合目前进入贫困地区的各种资源、资金,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让宝贵的财政、金融资金更好的助推产业发展、合作发展,充分放大财政、金融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要积极推进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目前,我省在转化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的过程中,要坚持推进深度融合,直面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贫困短板,确保打赢甘肃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积极推进“带帮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能带弱、富帮贫、合作化”是一个很好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就是以能人带动弱者、以富人帮助穷人、用合作化辐射吸纳更多的人,通过政府帮扶资金、政策、物力等的共享共同致富,这应该是我省精准扶贫需要普遍推广的一个新模式。

  三要准确实施分类扶持贫困家庭的制度性安排。我省要在精准识别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贫困家庭帮扶机制,坚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扶贫思路,积极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务输出机会,真正做好贫困家庭零就业的就业帮扶机制;对生产生活条件极其严酷等原因造成贫困的家庭,要坚持异地搬迁的有效措施,让他们能够搬的出去、留得住、能致富;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区域的贫困家庭与贫困人口,要结合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与生态修复实践等政策扶持,使他们逐步转向生态养护与修复工作,国家可以考虑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对因病致贫与因学致贫来依托相应的医疗救助保障与教育特殊政策,建立相应的财政救助资金与公益发展基金,让他们实现输血式发展并最终实现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与贫困人口,一定要按照五中全会应保尽保的兜底政策扶持到位,用制度补齐贫困短板。

  四要积极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的试点。要有效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资产性收益,一要推动农民各种资产的交易市场与交易制度的规范运作;二要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同地同权,从而能够让贫困农民从中真正受益;三要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等占有集体土地的,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等方式进行补偿,从资源分税转向资源分权,在尽可能形成集体积累基础上扩大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四是要探索其他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其他资产的收益扶持尝试,加速改变农村农民资产的沉淀状态,让农村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资产尽可能给他带来最大化的收益。

  五要全力推进贫困地区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工投劳较大的民生工程。贫困问题在我省首先就表现为基础设施的匮乏,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力、水和厕所系统、电信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生产率、引起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科学谋划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政策的支持力度,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这些基础设施项目谋划与建设,要尽可能让贫困家庭与贫困人口参与其中,获得一个相对较为持续与可观的劳务收入,这是我省“十三五”扶贫攻坚所要着力谋划并大力推动的脱贫举措。

  六要积极试点“劳养结合”以县为中心的社会荣养机构建设,尝试将无生产能力、低生产能力、年龄偏大的贫困人口,实行劳动加集中供养的崭新模式尝试,可探索以县城为中心建立统一的社会荣养机构,按照实行低保与扶贫政策对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政策要求,实现集中救助、集中生活,将贫困人口的低保救助实现相对集中的统一管理,形成以县为中心的荣养中心,既可以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就业,也可以集中解决无劳动能力和低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生活养老等生存难题。

   学习新精神推动新发展

  甘肃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石玉亭

  要认真学习新思想、新原则、新目标。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提出了发展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发展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要认真学习发展的新举措。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新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二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充分认识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指导和省委全委会议的具体部署,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准确判断发展形势,努力抢抓发展机遇,勇敢担当历史使命,牢牢扭住“八个转变”,紧紧盯住“八大目标”,努力坚持“八个并重”,做大做强“六大支撑”。特别是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在强化支撑上下功夫,抓好特色优势的发挥、多元产业的培育、基础设施的配套、战略功能的彰显,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筑牢全面小康的战略基石;在锻造过硬领导能力和形成良好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