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的“延安答卷”

21.03.2016  11:01

  中国兰州网3月21日消息 三月的黄土高坡,春风拂煦。乍望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深入到山村之中,大地间正酝酿着新的生机。

  “三块块石头两片片瓦,山沟沟里条件实在差。党和乡亲一起动,幸福日子乐开了花……”

  正月十五过大年。延安的乡亲和往年一样从十里八沟赶来,伴着喧天的锣鼓和陕北大秧歌,信天游的号子在沟沟峁峁间回荡;“贵在自立”“路在脚下”,大红灯笼的辉映中,写在家家户户门楹上的祝愿,满满寄托着延安人民对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自信与向往。

  “这一年,托了底,暖了心,有了骨,见了金。精准扶贫,行!”刚从扶贫一线回来的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冯振东感慨地说。

  冯振东说的这一年,是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提出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的一年间。

  这一年,感人的故事很多。

   托底

  延长县交口镇西苏家河村。

  “脱贫指挥部”村委会的外墙上,贴满了“贫困户信息一览表”“贫困户分布示意图”,一个个红色箭头,一个个鲜明标识……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张转战陕北的作战地图。

  指着“沙盘”运筹帷幄,延长县委书记蔺治斌面对记者口气不小:“全县102个贫困村,8456户、20198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延安全市三年脱贫计划,去年已实现8000人脱贫,今年‘依样画瓢’,明年全部‘摘帽’!”

  困难大,决心更大。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人民曾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3个国家级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片区县,如今延安要“摘帽”的,都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最难啃也必须啃下来的脱贫“硬骨头”。

  决心和信心来自于总书记的殷殷重托。

  去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延安和乡亲们过大年,并在延安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延安迅速行动、精准扶贫,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乡镇核实、县区审定、县乡村三级公示的程序,展开扶贫对象全面精准核查。

  精准不精准,端看靶心瞄到哪。

  在延长,“为公平、公正地把真正贫困户找出来,我们把识别权交给老百姓自己,让同村老百姓按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贫困户”,该县扶贫局局长赵文革向记者介绍,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后,再分析出致贫的根本原因,汇总形成“贫困户有档案卡、村有册、乡有档、县有精准的信息系统”。

  数字摆到了眼前:延安全市贫困人口4.54万户、10.87万人。秉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站在扶贫开发工作新起点上的延安人,郑重宣告:“2018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

  有决心,更要干起来动起来。延安以政策体系建设为基础,先后制定出台了两个指导性文件,配套形成了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政策体系,涵盖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各个方面,绝不留死角。

  其中,针对因病残贫困占53.6%的严峻现实,延安特别制定出台贫困人口慢性病救助办法、集中供养贫困对象具体保障办法以及贫困人口救助兜底管理办法,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兜底兜住了希望。延长县交口镇驮岔村59岁的村民刘建武多年来患有精神病,肢体行动也不方便,妻子因患有风湿病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几年,老刘每年光看病吃药就得花费2万元,幸亏遇上了好政策,今后的日子才有希望!”刘建武的妻子对丈夫能享受“五保”待遇十分感激。

  托底不光有政策,还有不走的“工作队”。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扶贫体系在延安建立起来,全市选派了1910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37470名市县区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实现了全市991个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户有包扶责任人。

  在“腰鼓之乡”安塞县,记者看到,结合贫困户实际,全县对每一户贫困户都制定了包括家庭成员、住房、产业发展、生活条件、贫困原因分析、帮扶措施和帮扶部门、帮扶干部等完整的贫困户档案,做到了户有卡、村有档、镇有薄、县有平台的“四位一体”贫困农户管理信息台账,使帮扶措施到村到户、责任落实到人到岗。

  “帮扶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脱贫任务艰巨,要求干部必须干在实处,有所作为。我们和各级扶贫部门经常组织明察暗访,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特别是不作为的镇村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和组织处理,并要求立即整改。”延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卢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