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善用“互联网+”的力量

27.04.2015  01:22

    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成县草滩村的网店开了4个多月,主要销售土鸡蛋、土鸡、土蜂蜜这3项主打产品,虽然仅实现销售额7000多元,但是在地域偏远的陇南小山村,却是一个“重大突破”。

    草滩村气候温润、降雨充沛,村里的土特产多,而且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特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销售处于乡村集市提篮叫卖、小商小贩收购贩运的低层次阶段,质优价廉但卖难买难的矛盾,制约着村里产业效益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草滩村的贫困面貌在甘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些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除了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发展的项目,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革命的力量,克服自然环境造成的发展瓶颈,为贫困落后地区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时代的脱贫致富之路。

    但要以“互联网+”为思路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首要是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使农民成为网民,具备相应的互联网使用知识。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全覆盖,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培养一批农民网民,开办一批农村网店,实际上,互联网带给传统农村社会的冲击和改造,将是难以估量的变化。通过引进网上交易平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逐步培养团结协作、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这些都将促使农民传统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逐步成为现代化的农民。

    其次,政府在利用“互联网+”实施扶贫政策时,必须要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虚拟社会网络,涉及不深的农民面对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信息难免手足无措,甚至难以甄别。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在农民和电商之间架设桥梁,使信息流、物流交流顺畅。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一直是兰州市的一个空白点,但在2015年,兰州市将启动农村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发挥企业积极性,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县级支撑点和村级服务站,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永登、榆中、皋兰要支持苏宁建设完成3个县级运营站和50个乡镇、行政村服务站;七里河和榆中要积极争取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试点县区计划的实施。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互联网+”要与实体项目充分贴合。我们的很多扶贫项目,需要的是市场、信息的支持,但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物联网支撑。政府修桥造路改善基础设施很关键,但在基础设施改善后,及时引进相应的物流企业也非常重要。不能是农村的特色产品找到了市场,却解决不了物流问题而使销售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引进不再是大工业化生产,分散的、个性化的消费逐渐占据主流,这既为农村特色商品找到了广阔市场,但也对物联网建设提出更多要求。

    因此,利用“互联网+”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需要开展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把互联网、物联网和扶贫发展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既改变看得见的农村风貌,又改变看不见的头脑意识,只有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破了自然条件的制约,“互联网+”才能带给这些贫困地区一个改变贫困面貌的革命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