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过大数据精准扶贫 评:对其他地区是很好的启示

25.01.2016  10:49


央广网北京1月24日消息(记者汤一亮 孟永辉 张磊)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当下,扶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各地纷纷出台切实举措。

在甘肃省,当地在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一百万人的基础上,今年又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力争再减贫一百万人。同时,当地还制定“3342”脱贫责任追究办法,坚决防止“数字脱贫”和“纸上脱贫”倾向。

走进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毛家庄村,一张扶贫攻坚图挂在醒目的位置。村支书陈志安说,在这张图上,全村85个贫困户的所有情况都一清二楚。

陈志安:他们的情况都在这张图上,根据他们不同的贫困原因,我们制定了不同的致富项目。

为了解决脱贫缺门路的问题,当地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相结合方式运作经营,吸纳贫困户入股分红。村民毛瑞平就受益于此:

毛瑞平:我在合作社里打工,有时候一天挣上120,有时候挣上180,当然比起以前自己种庄稼的时候,效益要好一点。

在甘肃省,贫困群众需要什么,扶贫资金和项目就往哪里倾斜,这个办法被生动的总结为“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目前,当地已对全省6220个贫困村、417万贫困人口都建档立卡,提供精准服务。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

欧阳坚:小康扶贫的指标就是十几二十项,甚至更多。但是各地的需求不一样,农民的期盼不一样,怎么来办呢?我们既要从计划统一的标准一项一项推进,但是什么更迫切?什么最优先?就是按农民的期望。

农民的期望就是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为了解决发展缺资金的问题,也为了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更大作用,甘肃省把各行业、各部门的条块化扶贫资金整合起来,20多个省级部门的440亿元资金被一次性切块下达到贫困县,每个贫困户都可以享受5万元的贴息精准扶贫贷款。甘肃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

任燕顺: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已发放213.8亿元,惠及45万户,并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对贫困村和藏区所有贫困人口行政村的全覆盖。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甘肃省交出的扶贫攻坚“成绩单”备受瞩目——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仅在去年,就减少贫困人口一百万人。

尽管工作成效显著,但社会各界对“这些减贫人口是不是真的脱贫”的质疑一直存在。为此,甘肃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表示,这样的质疑能够理解,但这也是甘肃省严防死守的关键环节。他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依托在去年建成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对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实名制管理:

任燕顺:通过大数据平台应用,可以对全省贫困人口的对象分布、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过去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收入都是以检测数据推算的,甘肃省2015年的贫困人口就已经做到了实名制,而且每一户收入按照国家的标准是多少都正在核实。为了保证信息数据准确,我们建立了县乡村组户和各行业部门层层审核把关的责任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行性。

甘肃在扶贫方面的第二招,就是即将出台的“3342”脱贫责任追究办法。任燕顺解释说,这些数字代表的都是不同层级的脱贫责任人,一旦数据做假,这些责任人都将受到不同处分:

任燕顺:验收表上,村一级是三方签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是一方,驻村工作队队长是一方,还有农户自己一方,脱贫不脱贫农户自己要认可;第二个就是乡上有三个人、三方签字,乡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扶贫工作站的站长;在县一级,有四个人在这上面签字,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和统计局局长;还有一个是“2”,就是到了市一级,就是市委书记、市长。用这个责任体系保证数字的真实性。

据记者了解,甘肃省还将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责任体系的健全落实和社会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弄虚作假,确保真扶贫、真脱贫。

2016年扶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在西部省份甘肃,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在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一百万人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减贫一百万人。

然而要啃下扶贫的“硬骨头”并不容易,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报数字的情况,扶贫成绩只是“纸上谈兵”。为了杜绝之一现象的发生,甘肃引入第三方机制。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朱煦认为,甘肃的做法值得借鉴。

朱煦:观察甘肃2015年的扶贫工作,有几个印象还是比较深的。一是决心,就是要防止“数字脱贫”和“纸上脱贫”,旗帜鲜明的为接下来扶贫攻坚战定下了扎实的调子。第二是对精准扶贫的理解,谁最贫困,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脱贫,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去养羊、养猪。再有进行的节奏是怎样的,是用一年还是用两年还是用半年,投入的多少也不一样。精准的指标和更细的指标,以及更动态、可以查询、调整,这才是叫精准扶贫。第三是扶贫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不是用过往的拍胸脯、做报表、挂牌匾的方式来确定,而是要通过大数据的采集、更新,通过各级领导、农户的签字,再通过第三方的评估来最终确认。这样种确认就保证了真实和准确。

不过对于甘肃省在扶贫方面实行的“3342”责任追究方法,朱煦认为,对于一些繁琐的程序,比如县级和地市一级的领导签字等,是可以省略掉的。

朱煦:“三三四二”的责任追究办法,县级和地市这一级的领导签字,实际上是可以省略的。表面上看是一种责任的确认,但实质上,作为这两级的领导,对于具体的扶贫的情况,实质上没有可能过细的了解。那么很明显这样的签字是象征性的,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对于第三方评估也需要注意组成、选择,是非常严肃的,同时要非常严格。如果没有更好的专业性,也许在设计上面会留下瑕疵,反而会折损效果,特别是对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有可能会带来新的质疑。

在我看来,甘肃作为一个相对来讲发展上面显得更加困难的地区,能够依托大数据来开展扶贫工作,对全国其他地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而在其他的地方应该更有条件通过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的采集,通过扶贫数据平台的建立,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和设计的过程中,每个地方会有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待,而种专业性需要各级扶贫工作部门有创新的思维,更智慧地去对待,更科学地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