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体现到行动上

15.05.2015  11:57

  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扶贫的针对性,使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然而,有些地方却把精准扶贫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不仅制定有入户调查表、入户走访台账,还建有贫困户情况展板,而且提供的信息中,既有具体的收入和开支情况,又有一连串的帮扶措施,咋一看,确实精准,可仔细研究扶贫措施,不是大而化之,就是不现实。

  在驻村的那些日子里,我们走到田间地头、荒地野滩,与施肥、放羊的婆姨、老汉们拉起了家常。他们反映,今年开春以来,入户调查的干部已经来了三批,也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来了只问家庭的基本情况、看“一卡通”存折,问过、看完了就走,群众不胜其烦。而且,我们入户时也发现,平时待在家的大多是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不仅对家庭收入、借贷情况说不清,对脱贫的计划、打算更是道不明。入户调查表上的扶贫措施,只是入户调查的干部随手填的,根本没有什么针对性可言,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精准扶贫是雪中送炭,保证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如果仅有一定的形式,也就失去了“精准”的意义了。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地结对帮扶,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形式,但要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的,各联扶单位尤其是联扶干部,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把精准扶贫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一要增强工作的知识性。现在,虽然联扶单位都明确了联村联户的具体任务和工作,但由于对惠农政策不了解、对当地情况不熟悉,一些联扶干部对很多该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是入户走访搞搞调研,或者买点东西搞搞慰问。针对这种情况,各联扶单位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所属干部进行一次惠农政策普及和联扶地传统产业情况介绍,帮助广大干部尽可能地对惠农政策和联扶地传统产业情况多一些了解,增强联扶工作的知识性,防止和克服有劲使不上的现象。

  二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家庭,劳动力少。为了增加收入,作为劳动力的家庭主要成员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平时入户很难见到他们。这就要求联扶干部要自觉增强担当意识,把帮扶作为履行宗旨、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不拘泥于单位的安排,主动利用节假日、老人过寿等特定时间进行入户走访,及时与家庭主要成员进行沟通,切实弄清其个人特长,明确收入来源和渠道,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确定扶贫增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要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扶贫项目和帮扶措施一旦确定,联扶干部就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及时协调做好惠农贷款、小额信贷、技能培训、良种引进、惠农补贴等具体工作,把有限的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紧密衔接、精准配置,使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要多接地气,加强与帮扶对象的联系,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适时对帮扶措施一项一项地进行指导,确保能够见效增收。唯有如此,才不失精准扶贫的意义,不辱组织的使命,不负群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