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精准扶贫:从“要我变”到“我要变”

07.01.2016  10:27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情。他曾说,“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他指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中国网,《习近平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2016年1月3日)

农村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利用率低、缺少劳动力等。很多贫困村的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超过贫困线就不远,但是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许多贫困村的农户都曾有过“脱贫”的念头,无奈自身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有限,“脱贫”也只存在于念想中,能符合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的并不多,久而久之,大多数农户对“脱贫”不抱希望,就算市、县、乡对贫困地区有所扶持,政策有所倾斜,但是,大政策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针对性和特点,贫困户们也没什么劲头,认为一切顺其自然,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既然是政府“要求”脱贫,那么政府就好人做到底,投入大量资金,用钱用物来让我脱贫,反正国家的钱多,用不完也吃不完。

自中央、省、市、县自上而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要求各地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扶贫坚持的是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有针对性的改变贫困户的现状。

精准扶贫,除了宣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还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在贫困户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村、贫困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让扶贫工作“要我变”转变成为“我要变”的动力,才能从根本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