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持整县脱贫

24.11.2014  02:55

    三年前,皋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对象12467户4820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1.58%。三年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整县脱贫目标,皋兰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257元达到6794元。

    生产发展资金短缺、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摆在皋兰人面前的“两大难题”。2011年,按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皋兰被列入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

    抓住这一契机,皋兰将扶贫作为全县的“第一要务”,把贫困村作为“主战场”,把贫困户作为“基本单元”,以整乡和整村推进项目为“压轴戏”,突出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在发展农村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夯实基层组织,丰富群众文化,改善环境卫生等,开始了开发式“精准扶贫”之路。

    “前年,政府给我建了1亩高架大棚,种设施蔬菜,每年的收入都在8000多元钱。”村民王保明高兴地说,“今年政府又补贴5000元帮我建了标准化羊舍。所以我又买了5只母羊,扩大养殖规模,明年,卖羊的收入就能在往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王保明所在的村位于皋兰县西北部,境内沟壑纵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全村共有485户1721人,其中贫困户195户711人,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是皋兰县“”得上号的贫困村。2012年,该村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村。王保明和全村众多贫困户一样,获得了免费的高架大棚、羊舍补贴等扶贫项目支持。

    和王保明一样,皋兰县12个村及黑石、九合、石洞3个乡镇的村民都尝到了整村及整乡推进项目的甜头,项目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了6000元以上。

    在大力实施整村整乡推进项目的同时,皋兰县的整体扶贫之路也开启了“小扶贫”转向“大扶贫”的“蜕变”之路。据皋兰县扶贫办主任李清凌介绍,自进入六盘山特困片区以来,皋兰县以项目扶贫为主线,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向致富增收转变,扶贫制度由低保式扶贫向低保式与开发式并举转变,扶贫方式由单村独户向连片开发、区域推进转变,扶贫投入由专项资金向捆绑资金集中扶持转变,扶贫开发由扶贫部门唱“独角戏”向各部门齐抓共建转变,扶贫效益由单纯的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转变。

    梁峁耸立,沟壑入削。初冬的红柳村虽地处绵亘群山深腹中,却没有一般深山村落的颓废与荒凉。村道宽敞平坦,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在政府扶持下,红柳村已发展高架大棚452座,通过春茬种植西甜瓜,秋茬复种蔬菜,已取得亩纯收入9000元以上的效益。该村以种植带养殖,以养殖促种植为循环产业链的养殖业也已初步成型,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45户,养羊户150户。养殖业和设施农业同步成为村民们增收的主导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2元以上。

    在自个儿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全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3.6公里的村道得到硬化,72盏路灯“亭亭玉立”,3.5公里渠道得到衬砌。同时,新建了废旧地膜回收房,政府投资让52户贫困户土院墙换成了红砖绿瓦的新围墙,专人定时负责垃圾清运,每月10日环境整治日村民们更是踊跃大扫除,再也没有粪堆、草堆,残垣、断壁及乱扔垃圾现象。

    作为皋兰县贫困村发展的一个缩影,红柳村能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的多丰收,得益于皋兰县多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合力攻坚——皋兰县各部门积极投入全县扶贫开发事业,争取投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4.4亿元,2013年4.79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7.5%和27%;县上专项基金投入也大幅增加,2012年6000万元,2013年1.05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2%和96%;县财政按照每年每个村10万元、贫困村再增加15万元的标准,配套扶贫资金96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环境卫生整治等。

    与此同时,皋兰还落实双联惠农贷款2278户13461万元,在21个村建立了村民扶贫互助协会,扶贫专项投入互助资金410万元,在各贫困村建立驻村扶贫帮扶队,实施了136个进村项目。

    这一系列措施,为全县扶贫攻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皋兰县推开贫困“绊脚石”的如实回答。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
全国高校BIM大赛甘农大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中国建筑学会近日公兰州日报
我市今年第二次排污权交易 7家企业竞价排污权
    兰州晚报讯(记者杜志超)6月30日,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