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式扶贫将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24.10.2014  13:12

  近日,记者从省扶贫办获悉,我省扶贫工作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管”,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现在已经进入到精准式扶贫的新阶段。

  扶贫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而精准扶贫,则是党中央面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向全党、全国提出的新要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时曾强调,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三件事要做实: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下一代要接受教育。这实际上是为欠发达地区在新时期做好扶贫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实际的要求。特别是要通过项目的带动和智力扶持,摆脱过去送钱送物的表面扶贫方式,这也正是甘肃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扶贫应该牢牢掌握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省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存在着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有些干部即使引来了国家的扶贫资金,也不知道该扶谁、怎么扶、后续的资金投入如何保障。于是为了公平起见,索性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结果收效甚微,不仅扶不起贫,还容易养懒。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管”,除了能够实现扶贫工作到村到户、扶真贫、真扶贫,还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发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

  首先,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先做好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规划是龙头、大局、效益和生产力。扶贫工作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抓起来就如同盲人骑瞎马,何时才能到目的地?在这一点上,应该着力围绕着“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目标,定时间包期限、定目标包脱贫、定产业包增收、定设施包改善、定技能包致富、定培训包就业、定挂帮包责任、定考核包效果,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使扶贫工作统筹推进。

  其次,实现精准扶贫,还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贫困地区道路不通、没有产业、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只剩下老弱病残守着小山村,这种情况就应该整村推进式扶贫,在新的适宜人居的地方为他们规划住宅和发展用地,甚至为他们规划产业;有些贫困地区尽管山大沟深,但是有优势产业,例如榆中的兴隆山后山的高原夏菜基地所在的村落,那么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有些贫困地区主要是依托劳务输出来发展的,主管部门就可以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劳务输出成为品牌,这一点永登就做得很好。各种类型的贫困山村,每一种情况可能都不一样。既然情况不一样,那就需要我们的职能部门在做扶贫工作时深入调研,逐一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对策,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满意。

  更重要的一点是,精准式扶贫不应只是着眼于物质贫困本身,而是要从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出发做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实现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是根本。对一个贫困地区刚一开始帮助脱贫的时候,帮扶的成分可能稍微要多一些,那个时候是属于向这个地方“输血”。但是“输血”不是长久的,更主要是“造血”。“造血”里面就有一个提高当地人的能力、素质,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在地方上的发展。也就是说,扶贫工作不光是选项目、输入资金,而是把发展下一代教育,作为一个更长久的扶贫任务,这样才能够通过从根本上帮助当地发展,让贫困不再生长。因此,我们做扶贫工作,更重要的是“扶智”,以此来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