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
原标题:仓满廪实话丰收——甘肃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的启示
小麦田间无人机喷药。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陇东农家院落玉米棒子金黄灿烂。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张掖农民收获藜麦。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崇信县黄寨塬上谷子香。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姚崇均
河西地区小麦成熟。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获盘点之际,丰收的喜悦弥漫陇原田野。一棒棒金灿灿的玉米占满农家院墙,展现着丰收画卷;一栋栋粮食仓储库里,新入库的小麦存量充盈;一张张憨厚的笑脸,映照出农人辛劳一年获得的满足。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20年甘肃播种粮食面积3957万亩,总产量1202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增幅3.4%。这是甘肃粮食总产量在连续多年1100万吨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创历史新高。
捷报传来,振奋人心。甘肃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粮食仍能丰收,背后有哪些原因?
应对疫情,扩大种植,藏粮于地
对农业来说,今年是一个多灾之年。春耕备耕的时候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春季低温冻害、夏季洪涝之灾及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带来多重挑战。
面对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手抓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一手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坚决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甘肃狠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严守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降低。
通过兴修农田,曾经的“窄块块、矮埂埂”碎片化田地,变成了平坦整齐、渠系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去冬以来,甘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按照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性质不变、社内互换的原则,在有条件的乡村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探索形成了“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等成功模式,拓展了粮食生产空间。
截至11月底,我省在建项目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2.67万亩、完成撂荒地复耕复垦160.67万亩。高标准农田显著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提高5%—10%,亩均提高50—100公斤,提高了群众种粮效益。
春耕播种,是全年粮食收成的基础。防疫不能松懈,春耕同样不容耽搁。田野里闪现着农民勤劳的身影,他们戴着口罩,保持相当远的距离,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农事。
为确保种子、肥料、农膜等农资及时到达农户手中,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供销联社在疫情防控期间建立了紧急调运制度,从2月初对全省农资储备实行周调度,农资经营单位采取网上订购、统一配送,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资供应商建立了“点对点”直供模式,各地开启绿色通道,快速查验、快速通过,服务群众春耕生产。
春耕备耕期间,全省共累计储备种子149.57万吨、化肥192.45万吨、农药3898.87吨、农膜12.93万吨、有机肥1001.2万吨,分别占需求量的105.39%、100.26%、103.2%、101.94%和97.34%,保障了春耕粮食生产需要。
“我们公司下设合作社种植禾尚头小麦27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6000多亩,今年雨水好、产量高。加工面粉100吨、禾尚头面条10万多箱。”兰州麦粒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相琴告诉记者。
全省持续扩大种植面积,以小麦面积1000万亩以上为基础,将发展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等旱作农业作为粮食生产的突破口,提升巩固中东部粮食主产区和河西及沿黄灌区粮食主产区建设,全省完成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091.27万亩,占国家下达总任务的102.01%。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957.4万亩,较上年增加85.7万亩,实现了粮食生产稳中有增。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藏粮于技
春季,几场雨雪天气,甘霖滋润陇原。陇东南冬小麦苗肥苗壮,各地植保部门加强小麦条锈病监测预防,开展小麦镇压划锄等田间管理;
河西地区翻耕土地、春播小麦,各地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小麦品种提纯复壮、配套宽幅匀播技术;
陇中旱作区抢抓降水时机,加大顶凌覆膜,播种抗旱、耐密、宜机收、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配套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马铃薯抗病、抗旱、适宜主食开发的新品种,配套黑膜全覆盖垄作栽培技术……
依靠科技,藏粮于技。我省大力推广良种、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
夏季,气温偏高、降水较多。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带来威胁。
我省全力“虫口夺粮”。防虫关键期,我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大田上空无人机升空喷洒“雾雨”,作物享受“药浴”。全省下达中央和省级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7000万元,累计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2054万亩次、防治玉米病虫害2162万亩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804万亩次,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挽回粮食产量损失198万吨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倡导粮食绿色生产,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以“减肥控药”为重点,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化肥减量增效资金共计3053万元,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5520万亩,创建3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通过化肥深施、有机无机结合等措施,全省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减少5.2万吨,肥料利用率达到40%;推进精准施药,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全省农药使用总量较上年减少87吨,农药利用率达到40.08%;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在8个县区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累计选用新品种56个,集成绿色标准化技术12套,累计开展试验研究200多项,创出了一批高产典型。永昌县小麦最高产量达到每亩477公斤,肃州区玉米最高产量达到每亩971公斤,会宁县马铃薯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2250公斤。
“夏季雨水足,马铃薯根茎膨大期充分吸收营养,亩均2000公斤!”定西三丰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寿欣喜地说。农业农村部在定西市召开了全国马铃薯产业推进现场会,与会代表对甘肃集成综合技术提质增效、全产业链发展马铃薯产业给予高度评价。
强农惠农,落实政策,保驾护航
粮食丰产,还在于全省上下一致努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我省印发了《2020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将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市县,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压实粮食属地责任。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6.5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6.1亿元,支持和引导农民通过深松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开展“种地养地”。
特别是下达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4亿元,全省补贴品目由2018年的121个拓展到今年的140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田野,大显“神威”。春耕时,全省机械耕整地2076.3万亩,其中农机深松整地面积487.75万亩。夏收时,陇东高原、河西走廊,层层金色似锦的麦田间,割麦机、剥粒机机声隆隆,打麦子、碾麦场砰砰作响,农机手热火朝天收获,力争颗粒归仓……
“三夏”期间,全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1.14万台,其中引入外省作业机具2662台,设立接待服务站234个,全省小麦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905万亩,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87.99%,农机作业水平创历史新高。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980万亩,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面积460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强化农业防灾减灾,针对4月平凉、庆阳发生的低温冻害,5月底定西、天水发生冰雹灾害,8月陇南等地暴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省农业农村厅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发布农业灾害防范预警信息32次,会同省财政厅及时下达省级农业救灾资金400万元,先后13次派出专家组前往灾区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开展灾后田间管理663.62万亩次,对绝收的13万亩全部改种补种。
农业保险发挥重要作用,今年41.7万户次受灾的贫困群众得到了保险理赔近4.21亿元,让农民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精心耕耘,共渡难关,迎来了沉甸甸的收成,获得了仓廪充盈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