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管理对话(七)·完整性管理

13.02.2015  13:10

管道管理对话(七)·完整性管理

 

本刊编辑部: 管道完整性与管道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的各个过程是密切相关的,目标是使管道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服役状态和受控状态,在物理上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可通过适时采取的行动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本期邀请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完整性管理中心的专业人员就加强管道完整管理工作展开对话。

 

陈朋超(主持人): 管道完整性管理与传统的管道管理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完整性管理的内涵?

燕冰川: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对管道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减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使管道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预防事故发生,保证管道安全经济的运行。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基于风险的维护决策方法。对风险的全面识别、评估和控制贯穿于完整性管理流程始终。完整性管理是一种涉及多项复杂技术的高水平管理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管道状态最大限度认知,实现风险减缓方案的优化,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可最大程度降低管道事故发生风险的措施。决策的结果是安全要求和经济成本博弈取得平衡的结局。传统维护方式管道运行周期内的失效概率建设初期高,服役中后期逐步升高。完整性管理通过视情维护控制和降低失效概率,延长管道寿命。失效概率在运行周期内是平稳的。

项小强: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系统管理方法。完整性管理是管道风险管理和现代PDCA管理方法结合的产物。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通过对风险进行周期性的识别、评价和管理以及对完整性管理工作的效能评价形成了持续改进机制,可实现风险的实时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机构的长期业务管理行为而不是零散的技术或工程项目实施。不应片面理解为实施了管道风险评估、内外检测、缺陷评价、管道维修等工作就是做了完整性管理,它还包含了公司的完整性管理目标、策略、规划、计划、成本、规范、制度、人员资质与培训、内外部审核等管理内容。

李保吉:完整性管理的目标是无操作错误、无泄漏、无事故的运营管道。我认为,通过各种手段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不是意味着就不再会有事故发生,而是企业主观上已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将发生事故的概率和后果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和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绝对的安全是经济和技术上都难以实现的。

我们要树立安全是管道生命的理念。以往管道安全生产管理多为被动的事后响应。实践中我们感到:应该使管道安全生产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提前预控,如能在设计和施工时就规避风险,消除缺陷,就更为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根据检测与评价提出的修复方案,是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管道安全问题,费用投资针对性强,效果显著。

张海亮:实践证明,完整性管理是一个用于管道全寿命周期的方法。完整性管理贯穿于管道可研、设计、施工、运行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实施内容有所不同。完整性管理是资产维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我们在设计、建设和运行新管道系统时, 应融入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和做法,结合管道的特点,进行动态的完整性管理;建立负责进行管道完整性管理机构、管理流程、配备必要的手段;对所有与管道完整性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持续不断的对管道进行完整性管理;在管道完整性管理过程中采用各种新技术。

陈朋超:管道公司多年坚持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专业团队对管道完整性管理有深入的理解,并建立了管道完整性管理框架和程序文件,公司大修理计划主要基于检测与评价报告,变事后抢修为事前维护。但下一步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李保吉:数据采集是完整性六步循环中的第一步,也是完整性管理最为基础的一步,其任务是存储完整性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有效的展示出来,为完整性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完整性管理发展之初,除港枣等少数几条线外,管道公司大部分管道是在70年代设计建造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受当时管理水平的限制,这批管道普遍存在基础数据缺失的现状。没有数据,完整性决策就没有了基础,完整性管理就成了一句空话。经过几年的努力,管道数据管理在数据整合、应急支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满足了管理的需求,今后还要在大数据上做文章。

项小强:完整性管理的核心是基于风险的管理,因此风险评价的水平直接影响完整性管理决策的制定,进而影响整个完整性管理的水平。国外的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软件众多,但大都是依据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量身定做的,国内即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强制要求,更没有推荐的风险评价方法。

在综合分析和借鉴国外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的基础上,管道公司建立了RiskScore管道风险评分系统,并通过现场应用不断地改进RiskScore指标模型、完善RiskScore软件。利用该软件每年对所有在役管道开展了高后果区识别与风险评价,识别管道的高风险段和高风险因素,并提出风险减缓的管理改进和大修理投资建议。

风险评价重在应用,只有让整个公司的管道人员都树立起风险管理的理念,掌握风险评价的方法,才能识别和评价出真正的高风险点所在。

张海亮:管道检测就像是人做体检一样,针对不同的“病理”和“病状”采用不同的检测技术,因此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也就得了一个“管道的体检中心”的诨号。但是为东部管道这样一个“年近古稀”的管道作体检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漠大线投产后,部分管道面临输送工艺和输送介质的变更,这更给“保健医生”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除了常规的腐蚀、老化等问题外,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东部管网焊接技术不高,检测率相对国际标准来说偏低导致的螺旋焊缝缺陷问题。

近年来公司在焊缝缺陷类型和缺陷尺寸的识别方面取得了突破,保证了东部管网的顺利检测。具备内检测条件的老龄管道基本实现了100% 的内检测,无法实施内检测的老龄管道开展了外检测和类比同类型老龄管道的风险评价。为庆铁线、铁大线等老龄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营、判废和庆铁三、四线等新管道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决策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庆铁线输送俄油后,采取加热输送等风险减缓措施,大大降低了管道运营风险。对于新建管道基本实现了投产三年内开展基线检测的要求,保障了管道的合法合规运行和安全经济运行。

燕冰川:管道公司管体缺陷修复主要按照工程适用性评价结果开展。其中有一些缺陷开挖后发现已经渗油。通过修复提高了管道本质安全。

陈朋超:我国长输油气管道已达10万余公里,新建管道向着高等级钢、大口径、高压力发展,管道经过的地质条件愈加复杂,打孔盗油和第三方伤害严重影响管道安全运行。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对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个严重挑战。

燕冰川:我认为当前应高度重视关键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

一是焊缝缺陷检测及评价技术方面。天然气管道裂纹性缺陷的检测技术、液体管道环焊缝缺陷的检测及评价技术、基于应变的凹坑评价技术、各类内检测设备及技术的验证和评价方法、管道附加应力的检测、监测和评价等。

二是高钢级管道的在役维抢修及修复方面。随着高强钢的大规模应用,如何进行焊接控制和在役维抢修将更为严格,国内在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因此,应用何种焊接工艺和方法应对在役管道的抢修焊接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特别是焊缝缺陷的维修、凹坑的评价修复、管体的应变疲劳等都同低强度钢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管道管理者慎重考虑并认真研究。

三是不可内检测管道的寿命评估和安全控制方面。老管道建设时所使用的弯头、变形和结蜡等问题影响了管道的可通过性,使得不清管状态下的缺陷检测与评估技术需求更加急迫。

四是冻土管道运维技术方面。随着漠大线的投产运行和今后低温地区管道建设规划要求, 高寒冻土地区管道的运维技术需求日趋紧迫,但当前在高寒地区运行工艺、线路管理、管道维抢修、冻土灾害监测、高寒地区阴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还处于积累总结阶段,特别是对低温地区的线路管道设计、施工技术等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本质安全。

五是泄漏监测和安全预警技术方面。管道分公司所研发的基于压力波原理的液体管道泄漏监测技术虽然成功应用于我国众多管道,但对于复杂工况下的泄漏和天然气管道仍然在研究和试用阶段,另外,针对偶然的第三方破坏和蓄意破坏,如何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并准确定位,仍然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完善。

项小强:还应注意工程设计标准和法规不健全、标准低、遗留质量问题。如在进行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责任主体对标准的认识和要求不同,标准成为业主、合同承包方等多方的妥协体。多项标准或者较多标准技术指标相对滞后,要求偏低,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安全的要求。至今国内还没有形成业主方单独提出技术指标,而不遵循现有标准的管理模式。然而,在开展完整性管理过程中,标准要求低,关键指标不严格,标准空缺等都会严重影响了管道本质安全。

再如环焊缝的焊接是保证管道运行安全的根本。目前却缺少对焊缝焊接关键指标的要求,部分要求偏低。超声和射线只能对常规缺陷进行检测,却无法控制焊口由于焊接工艺及环境不合格所导致的冲击功、韧脆转变温度等重要指标。比如X65钢的抗冲击功在200J附近,可标准达到35J 就可以满足要求,偏差太大,不易于质量控制和对其可靠性的评估。

另外地质灾害设防标准低。在进行管道选线、设计时,从安全意识出发应该避开不安全的区域和环保区域等因素,对无法避让或预测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其他问题应采取应对措施。但当前运行管道部分设防标准偏低,

李保吉:抓好基础数据收集整理以及非标准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管道的数据多为纸质数据,缺失较多;管道历史改造和运维数据记录不全;新建管道数据精准性不理想;缺少对环境、人口、地质等数据的系统采集和整合,缺少对本体、环境等事故可能性评估。

有些还存在斜接弯头、变形、内突物,收发球装置不健全;管道内积物过多,无法清管;焊接缺陷等特殊问题,缺少可用的检测技术;无法开展内检测,就无法发现管道本体的缺陷,控制本体泄漏也就无从谈起。

张海亮:关键还要重视理念改变和提升专业人员素质。有部分管道管理者认为清管、内检测、开挖修复等工作可能存在事故风险,为避免此类短期风险,而放弃了完整性管理需要的检测、修复等工作。认为现有模式能保证在目前工作中不会现出事故,不愿意从长计议。

另外,管道完整性管理相关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风险、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应该熟悉管道工艺和日常管理。目前管道完整性从业人员数量、素质等相对于管道完整性管理业务的发展有所滞后,人员素质培养和职业资质管理还有待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