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等相关负责人就“七五”普法规划答记者问

17.04.2016  20:52

  中国兰州网4月17日消息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对“七五”普法作出全面部署。就规划有关问题,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七五”普法规划?

  答: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顺利实施完成的“六五”普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七五”普法规划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

  制定“七五”普法规划,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全民普法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七五”普法规划,是服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问:制定规划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其具体化、制度化。

  二是根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服务。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规划认真总结“六五”普法工作经验,研究把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规律,针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地方和部门对法治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还不够健全、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实效。规划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创新法治宣传工作理念、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问:“七五”普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主要目标是: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进一步深化,全民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工作原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注重实效。

  问:“七五”普法有哪些主要任务?

  答:有7个方面: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二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三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宣传的基本任务,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四是深入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宣传党章,大力宣传各项党内法规。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六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法治创建活动。七是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