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揭晓 古马蝉联
新鲜、年轻、本土、基层
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评选揭晓
3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文学报》、甘肃省文学院和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评选、备受文坛关注的“甘肃文学八骏”系列人才工程之“诗歌八骏”推出第二届新阵容,以古马、离离、李继宗(回族)、郭晓琦、于贵锋、扎西才让(藏族)、包苞、李满强8位诗人组成的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将与“小说八骏”、“儿童文学八骏”一道作为甘肃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个一文艺精品工程的“一支文学劲旅”,领跑文学陇军,冲刺中国文坛。据悉,正式推介这一文学陇军新方队的甘肃文学论坛将于年内举行。
至今年,首届诗歌八骏已届甘肃文学八骏选拔所规定的三年打擂轮换时间。2012年12月26日至28日,甘肃文学论坛首届甘肃诗歌八骏论坛分别在上海和杭州隆重举行,由此推出了以娜夜、高凯、古马、第广龙、梁积林、马萧萧和胡杨为团队的第一届诗歌八骏。因为甘肃诗歌的影响力,此届诗歌八骏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被写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人民日报》全文刊发的十八大文化成果国家报告《2012年的中国文学发展报告》之中。
据了解,本次竞选共有18名诗人报名参选,根据成果量化得分产生了12名候选人,再经过评委根据其诗歌品质和影响力进行电子投票,最后产生八骏人选。新诞生的诗歌八骏阵容集中且多侧面地呈现出以下4个闪光点:一、面孔更新鲜。原八骏中,6人或因超龄退出或因失分而出局,才使6位新才俊得以分享到文学八骏这一由政府资助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二、诗人更年轻。8人中除1人为60后外,其余7人均为70后骏马,这一组合基本完成了诗歌八骏的更新换代;三、诗歌更本土。新当选的8位诗人,其诗歌追求在风格独具的同时均具有甘肃地域特色,他们集体呈现了甘肃诗歌的画卷、精神和理想,体现了甘肃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文艺人才的基本要求;四、更关注基层。8人中,除2人属于省直的而外,其余6人均为基层市县或企业的诗人,从而使以前没有“八骏”的地方比如天水、平凉、甘南、陇南四地诗人荟萃的区域也有了自己的“八骏”,这对保持一方的文学水土,激励基层诗人的创作热情,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评审委员会评委会主任由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叶延滨担任,评委由省内外22位著名诗人、诗评家或诗歌媒体编辑组成。(兰州晚报记者黎晓春)
美是诗人的信仰
古马 :1966年出生。出版《胭脂牛角》《西风古马》《古马的诗》《红灯照墨》《落日谣》《陇军文学八骏金品典藏·古马的诗》等多部诗集。主编诗集《世纪末的花名册》《十年灯》。获敦煌文艺奖一等奖、首届黄河文学奖一等奖、2007年度人民文学奖、《诗选刊》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奖、第六及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提名奖、首届《朔方》文学奖,被授予甘肃省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入选感言
以诗观心。以诗清心。以诗安心。以诗,神游物外。
奥登评价叶芝的诗歌生涯有一句精当的话:“把诅咒变成葡萄园”,葡萄即是黑暗的红糖。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力量来自于生活,把苦难磨难和现实中的矛盾以及生活经验转化上升为诗意,结晶为“信、达、雅”的语言,由此也让心灵变得安静广阔丰富,是诗人的自我救赎,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红灯照墨”是中国气象,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诗歌的传统精神的写照。墨锭或墨块,类似一个人的骨头,和水研磨,仿佛和血研磨,研磨的过程就是诗歌酝酿的过程,墨色血色,才是诗的本色。内敛的墨,沉郁的墨,需要释放的墨。红灯照墨,冷暖关照,阴阳和谐。
美是无形的教堂,是诗人的信仰。“思无邪”就是美,就是诗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包含着爱,爱和美在一起产生神勇的力量,这是克服死亡恐惧和虚无的真正的力量。把爱和美保留在体现人性光辉的诗篇中,是诗人永远的梦想。
诗人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事物,包括投向历史时,他还有第三只眼睛同时在向内窥探,这就是属于诗的那只眼睛,它关注心灵的现实,对心灵进行深度探究、辨识,越是超验的诗歌,可能越接近心灵的“现实”,也因此越是不同凡响。
诗歌是我最合身的衣裳
离离 :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诗刊社第29届青春诗会,入选“甘肃诗歌八骏”及甘肃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已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飞天》等几十家刊物发表诗歌作品700多首。获《诗刊》2013年度青年诗歌奖、2014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第三、五届黄河文学奖、定西市马家窑文艺奖等。出版诗集《旧时的天空》《离歌》《离离的诗》三部。
入选感言
感谢诗歌,能让我再次获得“甘肃诗歌八骏”的殊荣!感谢诗歌,让我在这个春天如此快乐!
除了写诗,我真的没有别的爱好,如果买书和买衣服都不算的话。
我喜欢一个人逛街,逛商场和小巷子。喜欢试新衣服,感受那种陌生的气息,感受布衣和我之间的异同。我的衣柜里虽然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可我似乎一直都在寻找属于我的那种款式、质地和色泽。诗歌也是,也许就是我最合身的那一件,我每天穿着她出门,看见每一天清新的不一样的一切,看见我受伤的手指,安静地躲进口袋里。
除了写诗,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在这世上活得更加快乐。
他们都说我是诗人当中最不像诗人的,怎么样才能更像呢?穿着怪怪的衣服,留着怪怪的发型吗?可是我只喜欢穿休闲装留短发。我真的太普通了,也不算美。除了写诗,我几乎找不到更让我感到踏实自信的活着的方式。
除了写诗,我还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透彻些吗?我逐渐陌生的村庄、亲友、小学校、喝农药死去的中学女同学、依然看不起病的陌生人,和产科医院失去孩子的母亲。除了用诗歌这根针芒去刺探,我还能如何去感受生活留给我的那种痛?
除了写诗,我还能把自己看得更透彻些吗?诗歌就是我想哭却无法用泪水表达的那部分。
我能说再也写不出诗歌了吗,就像我说我再也活不下去了一样?所以,面对两鬓斑白的母亲,我不敢说,对于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人,我都不敢说。
我只能说我慢慢写,我想慢一些,再慢一些。我想等等那个慢慢在诗歌里成长的自己。
诗歌就是生命
李继宗 :回族,诗歌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芳草》《鸭绿江》《诗歌月刊》《山花》《中国诗歌》《诗选刊》《汉诗》《诗潮》《中国诗人》《特区文学》等刊物,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年度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等选本,获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省第三届、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等。著有诗集《场院周围》等。
入选感言
首先我感谢所有为诗歌艺术做出不懈努力的人们!然后我感谢我自己。我一定是找到了我一个人的真理:从20岁开始,我就把读诗歌、写诗歌当作我最开心、最实际的生活,算下来,已经整整26年。
所以,在任何场合我都不谈诗歌需要怎么怎么坚持。没有必要,因为诗歌就是生命,它有生命的本能。
它自然,含蓄,简洁,动人,健康,让人爱,它是一条活脱脱的生命。
它让我安分守己,孤寂的时光,也拿我没办法。
我所有的诗歌抒写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农村场院。它是我的国度,我土生土长在这里,我作为人的一切在这里,它是我的里程碑,如果里程碑太大了,它就是我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准确具形自己内心的声音
于贵锋 :1968年出生甘肃天水三阳川,1989年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现居兰州。涂鸦多年,有诗文发表并入选相关选本,曾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诗歌一等奖。著有诗集《深处的盐》、《雪根》。
入选感言
从真诚出发,准确地找到并具形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诗歌就这么简单。或者说:随心随性,不期而期,不怕失败,如此而已。创作完成了,就是诗人的内诉工作完成了,而诗歌本身的命运则刚刚开始。显然,此刻,我欣喜地意识到,不,是来自诗歌和艺术的庄严与尊重唤醒了我:许多善意的耳朵,已经辨听到了我的声音。
每一个人收到的礼物,不都是花朵;也没有一个人,只吃光明就能长大;更没有任何一点生活,对于艺术来说是浪费的。事物的气息在互相吸引、融合与疏离,会自发地建立、形成、结构与解构,语言会听到并顺应事物的呼吸与节奏。
果实在密闭的时间中前行,云朵搬运着泥土和人性深处的水汽,树皮在树干上,在夜里悄悄地裂开,生命的芳香吐出一根根光线,人世漫长,花烂漫,星辰在等分昼夜的那条线上,正倾斜向更宽阔的明亮,与安静。穿过田野,穿过城镇,翻过山丘,“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米沃什)。
诗歌是照亮心灵的灯盏
郭晓琦 :1973年9月生于甘肃镇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青年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诗歌》等刊。曾获《诗刊》《作品》等刊物全国诗歌大赛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第十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诗集《穿过黑夜的马灯》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1年卷)。2008年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
入选感言
对我而言,诗歌是照亮心灵幽暗胡同的灯盏。她让我缓慢、安静、从容,让我渐渐地向下沉,向着苍茫大地的深处,向着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厚重的泥土里一定有一种巨大而坚韧的力量。如果我能通过文字努力把这种力量传递到另外一些人心里、情感里,传递给世界,哪怕是些微的一点,我也是温暖的、幸福的。我生活的土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我希望我的诗歌亦如此。
入选“诗歌八骏”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一次结束,一种激励一次修正,一种期望一次开始。至此,我会倍加珍惜,并努力去做一个朴实的、本真的、心怀悲悯的人,在广阔的大地上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写诗是抱残守缺的冒险和修行
李满强 :1975年生于静宁。中学时代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星星诗刊》等刊。公开出版有诗集《一个人的城市》《个人史》《画梦录》。与叶梓合编有《九人行——甘肃70后诗选》。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多种奖项。2008年参加诗刊社24届青春诗会。2013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中国作协会员。
入选感言
从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到现在,23年过去了,在经历了青春期写作,乡村经验叙事等阶段之后,我渐渐发现,诗歌写作之于我,不仅仅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是内心抱残守缺的冒险和修行,是介入和侵犯,是在场的姿态和努力。窃以为,好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书写,更是对这个时代和当下生活的重新指认和担当,具有温暖、悲悯、厚重、真诚这些特质。感谢甘肃省文学院,能给我进入八骏这个文学陇军著名品牌的机会,这次入选,将对我是莫大的鞭策和激励,我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创作中,汲取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借鉴经典文本,积极关注当下生活,去寻找和完成另一个自己。
诗歌创作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包苞 :本名马包强。1971年生,甘肃礼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先后在《飞天》《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中国诗歌》《扬子江》等纯文学刊物发表诗歌、散文作品近千首。2007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三届斋堂青春诗会。曾出版诗集《有一只鸟的名字叫火》《汗水在金子上歌唱》《田野上的枝型烛台》《低处的光阴》等四部。
入选感言
获得一项荣誉,会给俗世的心带来慰藉。面对突然而至的“甘肃诗歌八骏”的入选通知,我有着一个俗人无法避免的激动和窃喜。然而,激动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巨大的惶恐和不安。我只是对这样一份荣誉的获得有着太多的忐忑和警觉。忐忑这份荣誉是否会让我对自己的创作定位产生偏差,是否会让我飘然而起无法着陆。警觉的是应该清楚认识这是一次交流和促进创作的机会,一定不可虚掷和喧哗。至此,我为自己选择了诗歌而欣喜,也为在甘肃写诗而欣喜。至此,我必将以我的努力,回报各位评委的认可和厚爱,回报诗歌带给我的命运眷顾。沿着八骏的方向,我将留下自己的足迹。
我认为诗歌创作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从爱好起步,经过技巧的迷恋,落到今天只在意如何面对生活,诗歌创作也随着起落。有时候,面对现实我也心生抱怨,认为诗歌被时代严重误解。可是今天回头,我又感激生活,感激生活的浑浊和无情,似乎惟其如此,时代才给了诗歌一次凝神聚气的机会。如果没有生活的一次次打压和抛弃,诗歌又如何来体现生活的痛感呢?诗歌又如何跳出生活的围剿来实现艺术的升华和涅槃呢?我怀抱对生活的理解,用文字安抚内心的躁动;我感激我拥有的当下,并心怀感恩。这,也许就是我当下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我的诗是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
扎西才让 :70后藏族诗人,甘肃甘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1992年开始写作,作品见于《诗刊》《十月》《民族文学》《星星》《青年作家》《北方文学》《飞天》等多家刊物。作品入选《70后诗歌档案》《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好文学》《中国诗歌白皮书》《甘肃的诗》等多部诗歌选本。曾获第四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西藏文学》年度作品奖等。著有诗集两部。
入选感言
我生活在甘南。甘南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被人称为“小西藏”,藏、汉、回、土、蒙等多民族共生共存,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遍布境内,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处处渗透。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生活,会令人产生很多感悟的。也许正是这片土地上自然风光的大美、万事万物的神性、当地居民的诗意,影响着像我这样的人,使我在有意无意之中,成为甘肃文艺队伍中的一员。
藏民族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渴望,佛教教义对信众的深情滋养,多元文化对众生生态的深度影响,文学艺术对真善美的无穷展现,文艺家对自由意志的深层彰显……凡此种种,无不影响着我的写作。因此,我习惯于沉思冥想,喜欢把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用低沉舒缓的文字或热切或沉痛地予以表达。这些文字,就是诗歌了。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发掘人性、表现人生、呈现生存的多重可能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渴望能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做深层认知,认识其自然生态、历史现实、宗教民俗、社会人文,用真实而感性的文字,去发掘并呈现这片土地上像野草一样静静生长的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此次入选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八骏”品牌,不仅仅是一种认可或一种荣誉,更是一个平台,一个标杆,一个起跑线。在甘肃“八骏”文学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潜心写作,力求创作出立足民族的作品,走向大众的作品,面向当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