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第三方评估”是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化器”

19.02.2016  13:04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考核工作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值得指出的是,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除了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等“官方”数据外,还将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2月17日《北京晨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要让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是重要抓手,但是,贫困在一些地方不再是令人困惑,让人尴尬的“穷貌”,一种不愿意摘掉“贫帽”脱掉“穷衣”的反扶贫状态日益凸显。

这些地方之所以不愿意丢掉“贫困的帽子”,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政府不愿意去啃这块“硬骨头”,宁愿用“样板”、“数据”、“盆景”去扶贫,也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让好好的“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成为了摆设。

贫困的帽子”固然可以给当地带来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但是这并不是“虚假扶贫”的理由,要知道这种“输血式”扶贫终有终点,到那个时候贫困还是贫困,这样的扶贫成效如何上交给信任你的党和国家,如何上交给对干部满怀期望的群众。

在扶贫上要看到多数是在求真务实的按照目标推进,但是也不能忽略部分为了一时政绩而弄虚作假的官员,此时,“第三方评估”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明显,作为一种外部制衡的机制,能有效推进政府精准扶贫在治理上的优化。

第三方评估”不再是一家之谈,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走基层听民声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听一听大众对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客观公正地了解到精准扶贫是不是“纸上谈兵”。

站在“第三方评估”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不但能够防止精准扶贫中的“水货”,也能更清楚地看到那些地方还做得不足,取长补短,方能让精准扶贫之路越走越顺畅,既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也是让有为者更有干劲,优化的精准扶贫才能在群众满意度上着力,让小康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