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03.02.2015  13:39

    20岁,由黄埔军校、国民党布防部队几经辗转投身陕北延安;30岁,示范实弹发射痛失右臂;66岁,受命担纲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72岁,身断三根肋骨,仍坚持科研;80岁,炮弹试验现场来回奔波……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于2014年10月23日与世长辞。他用76年的党龄谱写了我国兵器工业的辉煌篇章,将96年的人生历程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践行了“把一生献给党”的铮铮誓言。

    面对民族危亡,他毅然离开黄埔军校,辗转投身延安革命,逐步成长为“兵工奇才

    祝榆生1918年出生于重庆。1936年,18岁的祝榆生考取了黄埔军校13期,在炮科学习了一年后,随部队到长沙、武汉一带布防。祝老生前回忆,他不久在军中结识了搞兵运的耿飚同志胞弟。在耿大哥的建议和帮助下,祝榆生脱离了国民党军队,于1938年辗转来到延安。

    1938年4月,祝榆生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跟随着党,坚持在战斗和钻研兵器的第一线,即便付出血的代价,亦无怨无悔。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被派往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员,后又作为军事技术人才被调到新四军。因为军工技术过硬,祝榆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屡建战功。

    他创造了迫击炮平射法;发明了坑道定向爆破法;设计了根据各种物体不同抗力系数制成的爆破药量表;改进了阻击战车的触发手雷……不到10年间,祝榆生根据战争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被同志们称为“爆破科长”、“兵工奇才”。

    解放战争中,祝榆生改任军区司令部的军事教育科长,负责全军区的军事训练。在这期间,他把自己一整套爆破攻坚技术推广传授给各兄弟部队,不仅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培养部队军事指挥员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1月,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祝榆生身先士卒,只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弹突然爆炸,他的右臂血肉横飞。经医院急救,虽幸免罹难,但30岁的祝榆生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整个右臂截肢。从此,他要努力适应和克服人体失去部分功能带来的种种不便。

    1950年,祝榆生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5年5月,他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面对军事竞争,他在花甲古稀之年,以独臂之躯再扛重任,树起新中国国防兵器事业又一丰碑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硝烟刚从国土上散去,共产党人便认识到,除了迅速使国力强大起来,别无选择。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一批老兵工去迎接一场新的战斗,祝榆生就是这一队列中坚定的一员。他咬紧牙关苦学博取,怀着对兵器事业的执着追求,开始了自学路上的艰苦跋涉。祝榆生对武器研究的痴迷与执着,不因环境变化和岁月流逝而减退。即便在文革时期被扣上“白专”的帽子,他还借被监督劳动的机会,虚心向工人师傅求教,在那样的环境下偷偷学习加工工艺。

    他先后历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从一名独臂“土八路”到兵器行业的专家,其经历坎坷、曲折在所难免,酸甜苦辣全曾品尝,那份艰辛、那份执着,唯有祝榆生自己最清楚。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立项开展包括99式坦克(三代坦克)、052型驱逐舰、歼10战斗机和东风31固体发动机洲际导弹四项重大装备研制。1984年1月,受当时兵器部党组的重托,66岁的“独臂英雄”祝榆生重披帅袍,接受了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任命。

    祝榆生带领着三代坦克研发团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新设计部件占89.85%,在火力、火控、传动、防护、光电对抗系统、新材料等方面都是首次自主开发研制。

    研制过程中,因为经常要带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在试验场奔波,没有右臂的祝榆生不知跌过多少跟头。家人和同事看到都很心疼,劝他:“近七十岁的人了,还要跑得这么辛苦?”祝榆生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亲自到试验现场!

    1990年,在包头协调技术时,他因独臂走路不平衡,开会前重重地跌了一跤。这位72岁的老人没有告诉任何人,坚持开了一天会。第二天,大伙看他坐姿不对、面色难看,硬把他送进医院,这才发现老人家已经摔断了三根肋骨。即使这样,祝老也没有住院,就这么过来了。

    至于他在火车硬卧上爬上爬下,在高大的坦克上钻进钻出,在试验场的荒滩野地一天跑几十个来回……就更不足为奇了。

    15年磨一剑,三代坦克的研制,使我国主战坦克从仿制、改进型跨入自主开发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拉平了我国主战坦克与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的差距。

    三代坦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培养了一批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技术骨干,他们中有工程院院士、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等。

    1999年和2009年,三代主战坦克两次在国庆大阅兵中亮相,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面对名利荣誉,他淡泊待之、再三推辞,居住了几十年的陋室里,只有那台99式主战坦克模型熠熠生辉

    三代坦克研制成功后,身为总师的祝榆生总是不停地“推卸”功劳。在科研工作历次评奖或奖励中,他都发自内心地要把名誉和利益让给下属。在他的支持下,他的主要助手、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第五期毕业生王哲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他自己,始终没有提出过院士申请。

    建党90周年前夕,当得知兵器集团公司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

    祝榆生淡泊的不仅仅是“”,对于“”他也是抠得出奇。当时,作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手里掌握着数亿元科研经费,而他却一直在简易楼房里办公,一张桌子是从木工房仓库找来的60年代陈旧品,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调也是几经劝说才同意安装的。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冬天,祝榆生因公出差俄罗斯多天,对于换下的秋衣、衬衣等衣物,同事建议花点钱让宾馆洗,他说出差没有这项补贴;同事要帮他洗,他说自己能行。最后,他将自带的钩子固定在墙上,把衣服挂上去,然后用左手一点一点地搓揉。研制项目结束后,他还将结余下的近2000万元经费悉数退回。

    祝榆生生前司机陈明珠告诉记者:“跟着祝老30年来,他的夫人、家属没坐过一次公车。祝老的饮食十分简单,中午总是让我从食堂打两个菜,用饭盒带到办公室,我们俩一起就着花卷吃,连口汤都没有。祝老说,‘这样快,可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工作上’。

    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集团公司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集团公司第一次科技大会授予祝榆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可对于这些补贴、奖金,祝老都婉言谢绝。

    直到去世,祝榆生仍坚持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楼的一层,水泥地面和白粉刷过的墙壁,没有任何时尚装修。在狭窄的空间里,旧沙发、旧书橱、旧桌椅紧紧挨着。简陋的屋里,99式主战坦克模型显得格外熠熠生辉。   □据《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