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介绍端午节:早先并非一个吉祥的节日

03.06.2014  14:51

  中国兰州网6月3日消息 (上官云)一年一度端午佳节又至。在这一天,几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进行庆祝,吃粽子更是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著名民俗专家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指出,端午节早先并非一个吉祥的节日,随着民俗的演进才逐渐出现“先贤纪念”的主题,南北习俗亦有不同。

   起源:避瘟保健曾为最早节日主题

  端午节的起源跟夏至节气有关。在传统社会,端午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萧放解释,夏至时节天气湿热,极易造成人们身体不适;蚊虫叮咬也易于造成疾病流行。早在汉代,人们将这一时节看做“黑色时间”,五月五日成为恶日。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会采取许多措施,“因此,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逐渐在端午节俗内涵中添加了新的元素:汉魏六朝时期出现“先贤纪念”的主题。萧放说,当时端午节的人物纪念各地不同,如楚故地纪念屈原、吴地纪念伍子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地区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他”。

  纪念屈原主题的出现是使端午节上升为民族重要节日的重大契机。萧放解释,这是因为屈原的忠贞品格在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当然,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端午作为夏季节日,在民众社会生活节奏中处于关键位置,也是端午节受到人们推重的原因”。

  端午节曾有节日“别名之最”的说法,有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等诸多名称,它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体现了节日习俗重点的古今变化。

  萧放解释,这其中的一些名字来源于人们对端午节节俗性质的理解。端午虽然艳阳高照,但阴阳二气在逆转,阴气开始上升,人们将端午节理解为助阴的节日。而诗人节等则与凭吊屈原有关,“具有追念先贤的重要历史伦理意义的节俗内涵。”

  习俗:佩艾、采药、避瘟、保健、祭神与凭吊屈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端午节逐渐演化出一系列的民俗,囊括仪式、饮食等各个方面。据萧放了解,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佩艾采药、避瘟保健,裹粽竞渡、祭神与凭吊屈原,斗草送扇、归省探亲等活动,具体在南北方又略有不同。

  或许正是因为端午节起先并非吉祥节日,人们会采取很多避忌的手段,比如饮菖蒲雄黄酒、“悬艾避瘟”。还会用艾草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清代江南民间将之称为“健人”,其保健意义不言自明。同时,民间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