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09.02.2015  13:15

    “腊月春水早”。翻着黄历,母亲细数着日子。这一春,终于在东风的驮送下,款款而来,在母亲的眉梢间荡出了一片春色。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如一只报春的鸟,啼开了春天的门,让希望的曙光自此发芽。又如一位早起的人,站在四季之始,豪情万丈。古籍《群芳谱》中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即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作为春天的前奏,立春乍暖还寒,但那回暖的气息已无孔不入,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已清晰明朗。“春风送暖入屠苏”。由寒变暖,风的脚步是最明显的。那吹面不寒的轻风,如一位邻家少女,款款而来。坚硬一冬的泥土一经抚慰,便土崩瓦解,松软的如云一样。就连蛰居在泥土中的虫儿也被感染,揉着惺忪的眼睛,蠢蠢欲动。日子也如母亲纺出的线,越拉越长。白昼长了,太阳就暖了,照在人身上,酥酥的,如母亲的味道。

    和众多的节日一样,立春的活动也是异常丰富,最主要的就是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形象为人面鸟身)接回来。周朝时,在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郊外迎春,祈求丰收。宋代《梦粱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此时,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到了清代,迎春仪式已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民间更有迎春会等多种活动。

    立春,又趣称为“咬春”、“打春”或“报春”,每一个名后都隐藏着一项趣味习俗。唐代百姓比较注重“咬春”,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许多地方为生吃萝卜,既通气又解困。地域的差异,使得吃的内容也不同。北方人喜欢吃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虽然“”的内容不一,但都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打春更有趣味,红纸缠绕的鞭子在空中响亮地划出一个弧,落在牛身上,顿时消除一冬的疲乏,牛儿知道该春耕了。清人顾禄在《清嘉录·正月·打春》中这样写道:“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竟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馈贻,予兆丰稔。”如此看来,古人十分敬重岁时节序。

    而报春则是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春牛图。据《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这种习俗在北方较流行。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匍匐在大地上的油菜已经起身抽苔,沉睡一冬的小麦已开始起步,“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驮着碎冰的河水也唱了起来。

    立春是热闹的、喜庆的,“百草回芽”,鸟语花香;立春是含苞待放的,让人赏心悦目的,“阳春布得泽,万物生光辉”;立春是灿烂的,充满希望的,万物复苏,终将春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