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兰州交通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28.01.2015  03:50

    1月26日,兰州市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道路改造工程竣工,这也标志着兰州首个车行“下穿”工程正式通车使用,此路段交通拥堵状况将得到明显缓解(相关报道见1月27日《兰州日报》一版)。

    交通作为经济的命脉,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交通圈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圈、发展圈,交通延伸到哪里,经济圈、发展圈就扩大到何处,它可以让资源共享、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它能让一座城市区位潜能迅速释放。因此,如何让城市道路更加畅通无阻,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调控交通行为解决拥堵难题,一直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点。不管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追求的畅通无阻,还是解决拥堵实现交通无忧,其核心都体现了“无碍提速”的发展模式。

    而纵观国际大城市,都有一个相同特点,那就是立体交通带来的城市空间立体化趋势。传统小城市,则多是沿着二维平面拓展,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进入大城时代,有限的土地资源逼迫人们把建筑越造越高,在某些区域,形成了密集人流,给公共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而地下轨道交通快速高效的客运能力,让中央商务区、重要商业区向轨交站点自然集中,形成了地下到云端的立体化城市空间,这种做法无论对于治堵还是城市的发展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各种治堵软政策都无法改变兰州车辆密度逐渐增大的现实,治理兰州“”局,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加快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治堵,可谓刻不容缓。其实,我市很早就开始了对市区车流、人行畅通立体的设计与构想。在2012年5月,出台了《关于兰州市道路交通畅通工作的实施意见》,最终提出我市要构筑“一横三环九纵”骨干路网结构,加快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畅通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三年有效缓解、五年明显改善”的目标。而近两年,兰州也一直不停地在实践,多座立交桥、跨河桥、高架桥相继竣工。而自去年起,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全面开工,如今还修建好了首个地下车道,这些事实都表明,兰州的立体交通已初现雏形。

    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是兰州交通智能化发展的方向。笔者希望未来的兰州,除了发展立体交通之外,还能完善人性化的静态交通系统。建成一批智能化的地下、地面和立体停车场,破解停车难的“城市病”困局,促进城市秩序更优良。同时,对交通道路进行科学治理,加强地下管网改造,以根治积水问题,只有标本兼治,方能通透城市。我们相信只要把这些工作认认真真做到实处,未来的兰州必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