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突出精准理念 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甘肃省作为全国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发展差距大、返贫问题严重、扶贫成本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要求要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1+17”政策文件。对此,兰州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21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非常注重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外部帮扶和内生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扶贫开发路子,在探索西部内陆地区“缩小发展差距、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300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累计减贫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初的24%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55%。
一、突出精准识别,牢牢锁定帮扶对象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市较早地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坚持用“瞄准器”对帮扶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准瞄准,贯彻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打通扶贫到户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坚持民主评议。加强扶贫政策到村到户宣传,引导农户进行自主自愿申请,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依靠民推、民评、民定选出低收入农户,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漏。二是认真入户调查。对初步确定的低收入农户对象,组织县乡村三级力量开展“拉网式”排查,逐村逐户调查登记,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提出扶持措施。三是严格审核公示。把公示和审核环节贯穿到建档立卡的全过程,实行村乡县三级逐级审核,逐级公示。四是强化信息管理。对确定的低收入农户全面开展建档立卡,逐户录入信息,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市县有数据库。
二、强化精准施策,推动帮扶工作进村入户
聚焦低收入农户、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尤其是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七山、七里河后山等,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推动帮扶工作到户到村到片。一是把党员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作为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摸清帮扶对象致贫原因,与他们面对面商定管用项目,落实增收渠道,切实做到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二是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和“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等活动,把全市404个市级双联单位全部安排到300个贫困村,并先后有332家省内外企业和17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约3.5亿元。组织62家城市中小学与31家贫困县(区)中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城市教师下乡顶岗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班培训等活动,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三是将低收入人口较为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七山、七里河后山等重点片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既注重加大整体扶贫力度,推进片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又注重聚焦关键、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突出精准管理,优化配置扶贫资源
注重加强对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产业的管理力度,合理配置扶贫资源,增强扶贫工作成效。一是对扶贫对象实行跟踪管理。定期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帮扶措施情况和扶贫效果进行评估,对收入变化情况进行核算分析,实行动态更新。二是对资金投向实行定向管理。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强化扶贫开发中的金融支持,全力做好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信贷服务,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等问题。截至2016年年底,兰州市累计协调落实贷款资金34.6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12.5亿元,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13.7亿元。同时,积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实施了“支部+协会”村级互助资金,截至2016年12月,与兰州银行合作共计发放“支部+协会”贷款6000万元,惠及兰州市120个行政村、约3000余户农户。三是对扶贫项目实行精准管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利用扶贫开发信息平台,对帮扶项目投入、实施进度、验收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切实增强精准扶贫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高原夏菜、中药材、畜牧业、玫瑰、百合、苗木等六大产业,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