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天地宽——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成就回眸

24.03.2018  19:14

  原标题:搬出“穷窝”天地宽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成就回眸

  房前流水潺潺,屋后绿树成荫,门前灯笼高挂,室内窗明几净……在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武都区,易地扶贫搬迁正改善着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并引导着贫困农民开启脱贫致富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在陇南,我省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深山区、林缘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且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20.8万户96.3万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后续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迁出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预期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明确目标,确保“搬迁哪些人”更精准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要求为统揽,立足省情实际,瞄准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区域需搬迁的贫困人口,先后编制了《甘肃省“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人均增加2000元的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变“独唱”为“合唱”。

  省发展改革委报请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1+4+2”工作方案,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目标、资金来源、支持政策、项目管理、融资平台运行、后续产业发展、成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其中,2016年到现在,共下达12个市(州)70个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规模48.73万人。

  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的原则,将全省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50万建档立卡群众确定到户到人后,根据尽可能实现整体搬迁的原则,确定23.14万其他群众同步实施搬迁,做到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统筹推进。

  在一系列统筹兼顾的政策推动下,2016年项目计划搬迁24.94万人,截至今年8月底,702个集中安置点中有493个竣工,5.3万建档立卡群众实现入住。2017年全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5.51万户23.79万人,截至8月底,606个安置点中有566个开工建设,开工率为93%,完成投资约33.15亿元。

   确定标准,确保“搬到哪里去”更合理

  在镇原县郭原乡,群众争相细数这几年乡村的变化:几年前,群众多数住在土窑洞,出行走山间羊肠道,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如今,借助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修道路、打水井、建新房、兴产业……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合理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点,是确保搬迁安置和后续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根据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特点,我省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充分利用小城镇、工业园区、国有农(林)场、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等,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安置用地难题,实现灵活搬迁。

  以武威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依托祁连山生态屏障保护、石羊河流域治理、黄河调水等工程,以水定地,以地定人,利用国有农林场、新开垦的耕地作为安置用地,通过集中安置和发展设施农业,达到了扶贫开发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统一;

  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区和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能源基地以就近集中搬迁安置模式为主,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进行安置,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

  以陇南市为代表的南部山区实施“依山就势、改善条件”,通过插花、城镇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多种搬迁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用地难题,充分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要群众搬”到“群众要搬”的效果。

   聚焦脱贫致富,确保“搬后怎么办”有实招

  “山大沟深,住房滑坡,浇地靠雨,吃水靠天”是陇南市坪娅藏族乡的真实写照。这里三面环山,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全乡9个行政村1400多户,近四成是贫困户。根据规划,坪娅乡今年底将整乡搬出大山,而旧墩村是全乡最后一个易地搬迁的村子。

  走出大山是好事,但最大的担忧仍然来自生存。“搬出去吃什么?”这几乎是每一个面对面动员群众搬迁的镇村干部需要解答的首要问题。在一次搬迁动员会上,今年60岁的宗如板和乡党委书记罗建军红了脸,“我种了一辈子苞谷,你现在让我下去种花椒,我不搬!”原来,靠种植玉米,宗如板一年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担心搬下山,连这点收入也没了。

  扶贫工作队决定带上老宗和其他村民代表到山下的花椒基地实地看看。按照计划,旧墩村的村民易地搬迁后,也将学习种植花椒,农业部门按照人均2亩耕地,免费提供花椒树苗和种植技术。心里有了底,老宗和村民们终于同意了。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挪了穷窝”,还要帮助群众“改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当地瞄准了乡村旅游,依托紧邻风景区的资源优势,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石沟村村民张玉才说:“搬到这里以后,我们就办起了农家乐,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以上,现在也不需要出去打工了。

  五年来,我省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各县市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记者沈丽莉)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