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考研究院爹露宿火车站,如此求学为哪般?

24.12.2014  17:42

  中国日报网报道,有一位50多岁的老父亲,因为要供已经30岁的女儿读研,背井离乡,从哈尔滨远赴广州打工。为了省钱,他每天选择露宿街头,而每个月都会固定给女儿邮去2000元生活费,而且已经两年没有回过家。(新快报 12月23日)

  我看到这篇报道,心里五味陈杂。对于这位父亲作出的抉择,感动之余,又有说不尽道不明的伤感。也许是触动我内心那根对于亲情最为敏感的神经,心中久久无法释怀:父辈为了我们作出此般牺牲,可是作为女儿的,执着读研又是为哪般?学到了什么?而又读没了什么?

  读研是为了暂时的“逃避”还是所谓的“镀金”?

  三十岁,本已是而立之年,可她仍选择在大学进行着未完成的教育。在她身上,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于未来选择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到毕业,走向人生的分叉路口的时刻,已将人生风华二十载度过在学校的我们便慌了神。学校已不再是可为我们提供庇护的“象牙塔”,而很大一部分人却甚至不曾想过自己将何去何从。而考研,就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

  然而,说实话我并不赞同每一位学生都去考研。不能潜心学术研究的人考研,那对他是一种煎熬;为了“镀金”梦儿而去读研者,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工作后又返回学校读研者,更多的是将自己能力的短缺归结于学历的不足。

  更甚至如此般为了求学已经家徒四壁的人,执意“深造”的结果只能是让家里的境遇雪上加霜,本已是让父母安度晚年的年纪,吾等又何以忍心为之?

  学会了啃老,却读没了艰苦朴素的担当!

  在啃老已成社会大“趋势”的今天,怪态百出的“花样啃老”我们也早已见怪不怪。此女儿的做法亦不例外,比起“光明正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以求学名义的啃老就显得更为“高大上”。因为“再深造”的需要,不得已每月向父亲伸手要钱。此般看似言之凿凿,师出有名,然而却经不起推敲。

  早在2014年以前的研究生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即不需要缴纳学费的同时还可每月享受一定金额的国家补贴。一个吃住都在学校的学生,在家庭情况不是太宽裕的情况下,哪还需要2000元的生活费?当然,她可以列出一个消费清单,解释说每一笔花费都很有意义。然而,作为一个有学历有文化的成年人,完全可以通过兼职来搞定自己的温饱——而我们身边亦不乏这样的例子——可是她并没有这么做。

  也许是已经习惯这种“钱来伸手”的便捷,也许是她的很“研究工作”真的很需要这笔花销的支撑,但她像很多“啃老”的年轻人那样,已经丢失了为人最为本真的担当。

  丢失了的亲情时光,是一纸学历可以弥补的吗?

  人生之中最悲痛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年轻时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追求不顾一切,坚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父母亲情永远是摆在那个不轻不重的位置,在不到家庭生日、婚嫁聚会时,一直处于我们梦想的阴影背后。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雄心壮志的减退,当我们少年之梦逐渐消散时,在褪去的阴影里我们已找不到父母之爱,一时间,恍如隔世,才意识到,双亲皆已不再。

  既然我们小时候千百万次的希望父母可以放下工作,陪我们去动物园,为何我们不可以暂时将自己紧绷的弦松一松,陪父母聊聊天?

  父母用尽了一生去为我们撑起温暖的家,不辞辛苦,作为我们,又为何不能将自己的梦想暂时放一放,替他们分忧解难?

  或许她真的是一无所知,或许她觉得父亲的钱挣的很容易。或许,在得知父亲在为自己所谓的开销风餐露宿时,纠结矛盾中,她选择了“温饱”自己。

  唯有想不想,没有能不能。如果你的价值天平在自私和亲情之中,选择了前者。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必将会接受来自内心道德和人性,最猛烈的批判!

  赤色鹿苑

   声明: 凡注明"来源:华声在线"均系华声在线原创作品,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