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菜价需再造“菜篮子”工程
4月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前往河水道菜市场、五泉标准化菜市场、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一部调研,围绕近期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如何维护蔬菜价格稳定问计于经营户和批发商,并召开座谈会,要求相关部门通过采取向城市低保户发放蔬菜临时价格补贴、加大平价肉菜进社区和农超对接力度等措施,让市民吃上平价菜。(相关报道见《兰州日报》4月7日一版)
兰州的菜价有多贵?4月5日,来自大青山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的监测显示:上周在该市场销售监测的60种蔬菜,平均价格为7.1元/公斤,环比上涨4.4%,同比上涨39.8%。与前一周相比,有28种蔬菜价格上涨,27种蔬菜价格下跌,5种蔬菜价格持平。平均价格7.1元/公斤,这还是一级批发价格,等进入到最终零售环节,这价格大概还得涨50%。难怪市民们要感叹“吃不起菜”。
按说兰州是高原夏菜的主要产地,供应本地市场应无需很大的流通成本,可这菜咋还是很难吃到自己嘴里呢?兰州是高原夏菜的主要产地,这个不假,但要作为兰州市民的菜篮子却存在结构性矛盾。兰州的高原夏菜出菜时间集中在夏季高温时段,这个时段正是其他省区因高温而蔬菜产量供应不足的时候,本地菜外销他省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供应本地市场的蔬菜反而不足。而其他时段,本地菜产量有限,大量外地菜就会寻利而来,占据兰州市场。目前兰州市民吃的蔬菜大部分来自外省,只有在应季蔬菜到来时,才能吃到本地菜,而在冬春季节则基本以外地菜为主,本地菜只能依靠温室大棚生产的有限数量起到补充作用。这个结构性矛盾就造成兰州高原夏菜基本上成了别家的“菜篮子”。而今年自春节前,南方蔬菜产地遭遇了低温冬雨,大量蔬菜减产,造成了全国性的蔬菜供应短缺。兰州自然也不能幸免,而且因为运输路途比较远,流通成本会更高,菜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蔬菜不是普通商品,虽然现在蔬菜属于市场化商品,接受市场调控,但却不应否认政府调控和重视“蔬菜价格”与民生需求的重大关系。一定意义上说,蔬菜价格的平稳,关系民生的福祉和民心的稳定,尤其对城市低收入阶层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政府不能任由菜价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要充分运用政府部门的“有形之手”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进行控制,维护蔬菜市场的价格稳定,让老百姓吃上平价蔬菜。目前,向城市低保户发放蔬菜临时价格补贴、加大平价肉菜进社区和加大农超对接力度,并在近郊四区适当规划和开辟一些临时性的早市等措施正在落实中,相信这些措施对平抑菜价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期看,稳定蔬菜价格,关键还是要稳定供应。上世纪90年代,各地曾广泛实施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互动式“菜篮子”工程,一度较好地破解了蔬菜供给难题,产销平衡又大体稳住了蔬菜价格的涨幅。如今,随着城市扩张,许多菜篮子工程也逐渐让位于城市发展,蔬菜供应不再主要依靠本地供应,而是形成全国大流通格局。这种格局自然是市场应对需求而自发形成,但不意味着这是最优业态,实际上这种方式造成的成本高企和物流损耗都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是菜价在全国范围一涨再涨居高不下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兰州是有条件重新打造好自己的“菜篮子”工程的。经过多年来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市场空间大、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传播快捷等优势,能够为城市“菜篮子”工程提供必要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支撑要素。现在需要的是理顺市场供求关系,加快农超对接;大力培养自己的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增加菜农议价能力;大力发展蔬菜电商,降低物流成本;适当增加政府平价菜收储,采取补贴城市让本地菜能稳定流向本地市场……总之,重新打造“菜篮子”工程,是稳定菜价的成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