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过“新”年
过去,每逢春节,孩子们欢天喜地地燃放鞭炮,做父母的总是充满虔诚地祭祖拜神,老人家们则常常聚在一起观赏舞狮表演……
如今,一到新年,拜年电话便响个不停;微信、微博也被“新年快乐”连连刷屏;当然,还有那各式各样的贺年明信片……
的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过年的很多方式与传统习俗相差甚远。于是有人为此感叹:方式变了年味便淡了。而我认为,年俗必定要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而变化。如今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过去的过年方式,而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移风易俗过“新”年。
说到春节移风易俗,不能忽略的话题是关于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讨论。尽管燃放烟花爆竹的噪音和环境污染让很多民众不堪其扰,尽管各种安全事故让这一旧习俗背负了诸多骂名,但在许多地方仍然坚守。存在即合理,这似乎是所有拒绝移风易俗者紧握在手中的尚方宝剑,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存在了数百年的习俗就应该无条件沿袭下去,容不得丝毫改变。殊不知,“年俗“本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集合概念,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转变,都会使得一些曾经的习俗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某些公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交往方式则很有可能逐渐发展为“新年俗”。我们看重传统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必须墨守成规。
移风易俗要在传承中发展。我们时常在关于春节的新闻中听到诸如“热情的锣鼓敲起来,欢乐的秧歌扭起来”这样的描述,试问有多少人在春节期间在自己家里敲锣打鼓和扭秧歌呢?那是表演而不是生活。相比之下,一些实实在在的年俗往往因为参与度高和相关性强而得到了更好的保留,比如逛庙会。不过,和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相比,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今天的庙会为了容纳更多的游客,举办场所就大多从寺庙变成了公园、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让参与者活动起来更自在也更安全。这种“微调”让传统习俗更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也让文化传承更为科学和文明,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对这样的移风易俗感到反感。
移风易俗要在发展中创新。年俗的创新要秉持春节的精神内涵:辞旧迎新、拜年贺岁、回家团圆、人情往来、娱乐游玩……与其忙碌的准备年夜饭,不如去饭店订年夜饭,既可免去日夜操劳,又可在推杯换盏中尽享热闹欢笑;与其到乡下祠堂求神拜佛,不如一家老小外出旅游,既可领略异地过年的别样风味,又能尽享天伦之乐;与其拖家带口、东奔西跑、逐家逐户拜年,不如利用网络平台,用一条条带着笑脸表情的信息,一句句附带自拍的朋友圈问候,一张张精美的动态电子贺卡来表情达意。
民俗的演进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我们应当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该借鉴就借鉴,当摒弃则摒弃。用先进的理念代替那些不合时宜的旧风俗旧习惯。让我们在移风易俗中,甩掉重重的疲惫,给红色的春节一颗“绿色”的心,让健康、环保、真诚、快乐的春节永远留在我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