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移民的致富梦——玉门市柳湖乡实施精准扶贫见闻

08.06.2015  10:41

    夏日,行走在玉门市柳湖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谐秀美的新农村图画——一排排高标准小康住宅前,鲜花盛开;一条条通村通组的柏油路旁,绿树镶边;一座座设施温棚内,桃红瓜绿……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绿洲沃野,这个2006年才挂牌成立的移民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使6000名移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2014年,柳湖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0元,比建乡初期的629元增长了近10倍;全乡1390户人家,家家搬出了低矮的“藏头房”,住上了高标准小康住宅房;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组组有了文化活动室,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柳湖乡党委、政府扶贫“把脉”到户,产业扶持到村,智慧扶贫到人,探索出了适合柳湖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托起了移民的致富梦。

    驻村入户 问诊把脉

    柳湖乡是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移民乡,农户来自岷县等我省国扶贫困县,建乡之初,可谓一穷二白。

    乡党委书记高明说,为早日实现让移民“迁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柳湖乡实施了驻村入户摸底工程,全乡干部进村入户,包村包户,找“症结”、下“药方”,以做到精准辨识、精准施策,确保扶贫工作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乡司法所副所长闫亚东是富民村二组李永琦家的帮扶干部,去年进驻后,他白天和李永琦一家劳动,晚上和李永琦一起分析贫困原因,思考致富路子。他说:“把贫困原因找出来,才能把扶贫政策送到家。”李永琦家人口多,劳动力少,前些年一直种效益低的大田棉花、食葵。闫亚东通过对比算账的方式,为他家制订出了发展高效拱棚的增收脱贫计划。

    “去年建了2个拱棚,今年又增加了6个,种拱棚确实效益好。”站在自家的拱棚里,李永琦满脸的笑藏也藏不住。李永琦的拱棚今年种植的是草莓和西瓜,草莓已经销售完毕,西瓜刚开始上市。李永琦说:“按现在的行情,最少都能卖个五六万元,真要感谢闫所长。

    驻村入户把诊问脉,为柳湖乡扶贫工作提供了依据,使扶贫工作更贴近实际、更科学。如今,柳湖乡每一户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固定的帮扶责任人,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都制定了增收计划,有了1至2个增收产业项目,实现了“一村一策、一户一计、扶到户帮到人”的目标。

    精准发力 产业扶贫

    扶贫措施咋精准发力?

    柳湖乡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差别帮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种小麦到种棉花再到枸杞,兴旺村群众一直努力在土地上圆自己的致富梦。但土地的贫瘠,只能让全村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乡党委副书记张鹏在和村民们深入交流后发现,兴旺村周围有大面积草场,村民们迁来之前,在老家都有养殖的经验,有发展设施养殖的热情和愿望,决定在兴旺村发展设施养殖。

    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兴旺村当年建起了200座设施养殖温棚,调引优质种羊1000只,户均养羊30只以上。兴旺村党支部书记包文俊介绍,如今,兴旺村已成为玉门市养殖专业村,全村羊饲养量达到万只以上,人均养殖业收入达到225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今年,村上又兴建了高标准“人畜分离”的规模养殖小区一个,一期30座的养殖场即将建成,全村羊饲养量可增加到两万只以上,实现规模化养殖。

    柳湖乡乡长杨金齐说:“精准扶贫的破题之举在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行差别帮扶,做到扶贫举措的有效衔接。”为此,柳湖乡立足各村的发展条件和群众意愿,因村制宜,精准定位,持续发力,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全乡5个村都有了主导增收产业。在富民村,家家有拱棚,棚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以岷州村为引领的日光温室产业迅速扩张,全乡日光温室达到220座。岷州村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150座日光温室园区,棚均收益超过了3万元。以小康村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蓬勃发展,葡萄、桃、枣、杏等大田林果面积达到5000亩,设施林果发展1000亩,为移民致富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智力扶贫 提升素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柳湖乡坚持把培训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最大工程来抓。每年冬季农民集中培训,乡政府都邀请酒泉市和玉门市农技专家为移民授课。在邀请专家授课的同时,柳湖乡还不定期地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移民种植、养殖技术,现场为移民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近年来,全乡组织各类科技培训200期(次),受益群众2000余人,村村有土专家,组组有田秀才。

    智力扶贫也激发了移民发展设施种植业的信心。在小康村三组村民张杰的日光温室里,去年栽植的桃树长势喜人,有的已开始零星挂果。张杰说:“明年全部挂果后,按今年行情,能卖六七万呢,不是乡上组织的培训和技术员的指导,我想都没有想过在温室种桃树。

    帮助群众换脑子,引导群众挣票子。对有意愿劳务输转的移民,柳湖乡每年以市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专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定向和订单培训,增强移民谋生能力。去年以来,全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2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2.5万元,人均来自劳务输转的收入达到1150元。(记者 张革文 通讯员 杨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