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最新的全球综合征

10.07.2014  03:14

 

    据《环球时报》报道“被手机‘绑架’了生活?”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有媒体称,“移动社交”时代已经开启。如今,在地铁里,在候机厅,在会场,在餐桌上,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独有,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能看到。但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的人际关系,我们真的对手机过于依赖和迷恋了吗?

    1

    “低头族”全球流行

    低头玩手机可以说是全球“流行”。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29日报道,全球互联网访问量1/4来自移动设备,一个明显迹象是,人们希望以更私密的方式分享信息,WhatsApp、微信和Line等信息传输服务正在呈指数倍增长。

    在日本东京的电车里,记者一眼望去,大家几乎都忙于在手机上点戳。日本人在手机上找信息,在手机上阅读,出门逛街前,在手机上找商店,吃饭在手机上找饭馆。记者在东京乘电车时还不时听到这样的广播:请不要在站台旁边走边看手机。原来,近年来日本频发乘客在站台上低头看手机而踏空跌落的事故。日本把这种边走边看手机的现象叫做“走路手机”。

    韩国被称为“手机狂国”。首尔每天的通勤列车里,随处可见专心玩手机的人,车内通常都配备Wi-Fi。即使过年过节与亲戚团聚,也手机不离手,最近连小孩也上瘾,以致学校和医院呼吁预防儿童玩手机上瘾。据韩国KBS电视台报道,因过度玩智能手机而陷入上瘾状态的韩国学生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生一年就猛增30%。

    在北欧,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或汽车上,过去人们看报看书的场景如今大部分被看手机所取代。每个人都戴个耳机,拿着手机,查邮件,看留言。开会的时候,主持人也不再说“请大家都把手机关闭”,而是说“请把手机调为震动”,同时告诉大家推特账号。今年元旦,记者回国途经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吃早餐时,发现旁边坐着3个人,显然是父母双亲和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在吃饭。他们谁也不说话,注意力都集中在掌中屏幕上。

    美国也不例外。近日由美国银行发布的《美国银行消费者移动报告》显示,大约有47%受访的美国成年人难以忍受一整天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根据皮尤中心的调查,截至今年1月,90%的美国成年人拥有一部手机,58%是智能手机用户。其中近7成手机用户承认,即使手机没有发出任何提示,他们也会忍不住查看是否有来电、短信等,另有近一半用户睡觉时将手机放在身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一项调查发现,6成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不摆弄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

    2

    有人想回归“传统模式

    英国剑桥大学曾在2011年就科技进步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调查了4个国家,发现其中3个国家(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仍将面对面交流作为主要沟通手段,剩下的那个是中国,其国民当面交流占所有沟通方式的比例低于50%。

    这是智能手机带来的烦恼之一。关于智能手机带来的烦恼可以说的很多。CNN报道称,研究表明,手机对亲密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在私谈时,如果手机就在附近,即使没被使用,情侣关系的质量也会降低。其他研究表明,手机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智能手机等支持社交媒体的产品有可能让恋人或夫妇分手。

    不少美国人已经意识到手机依赖对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主动设置隔离机制。2010年,旧金山的咖啡馆率先开始抵制Wi-Fi。2012年,生活在洛杉矶的舞者布莱恩·佩雷斯在博客主页上提出在朋友聚餐时交出手机,并叠加在一起,第一个忍不住碰手机的人需受罚为聚餐买单。佩雷斯的想法发布后在网上受到普遍欢迎,“叠手机”游戏迅速风靡起来。不仅仅与朋友聚餐,部分美国人也开始在家中创造脱离手机的环境,一回到家就将手机放到特定位置。

    “新技术不断出现,但你必须做出选择,不可能什么信息都接受”,瑞典自动化信息工程师雅克赛尔松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也装了微信,但几乎不用,他觉得还是电话交流比较好。至于使用手机的礼貌问题,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教授托尼·林德贝尔对记者说,在朋友面前用手机需要请示一下,如果一直看手机,实在是不礼貌,也会让人反感,“和别人说话时老看手机太糟糕了”。

    不少分析认为,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与任何通讯录上的人,以各种精彩纷呈的消息进行沟通,这样的趋势无法阻挡,人们对移动社交的担忧或许过度了。英国《每日电讯报》去年12月30日的一篇文章写道:科技正横亘在我们和我们的另一半之间吗?曾经我们很担心会花太多时间在看电视上,那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不再交流,现在看起来这一想法是多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