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共奔小康】积石山县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全县26万多人,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而且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抱着这一坚定的信念,积石山县,这个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中,铆足干劲,攻坚克难,让一渠渠脱贫致富的“活水”流进大山深处。
今年,积石山的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阳春三月,山顶的皑皑白雪还没消尽,河边的杨柳已绽露新芽,大半辈子没养过羊的保安族村民马永成,准备将去年8月养的2只羊增加到8只,自信满满地要脱贫;53岁的撒拉族贫困户韩明福,打算“大干一番”,将地里的小麦、洋芋改种成啤特果、花椒……
“解剖麻雀”,精准施策
翻过一道山,再越一道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山连着山。这个处于祖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的地方,西南部,高寒山区;东北部,干旱山区;中部,二阴山区……与大山、高寒、干旱相伴的,便是突出的贫困。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贫困县,积石山县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但,全县贫困面依旧很大。
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时不我待,积石山县,怎样脱贫?
位于积石山县高寒阴湿山区的阳山村,一块块耕地“挂”在山坡上,“搭”在山梁上,全村327户人家,靠地里种的小麦、洋芋只能糊口半年,维持生计得靠打工。
2013年,全村只有两辆三马子,家家住的土坯房。村子通向乡里的路也全是烂泥路,4公里路得走一个小时。
当时,阳山村有贫困户233户,贫困面逾七成。
2013年4月5日至8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到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及刘集乡肖家村和关家川乡芦家庄村,参与调研的人员分成7个小组,开展入户访谈、填写调查问卷,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面对面与村民一道算脱贫细账、商扶贫大计。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脱贫攻坚,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也不能蛮干。
举一反三。积石山县立足精准,一户一户搞清致贫原因,一家一家选准脱贫路子,帮助贫困群众“摘穷帽”。
谁才是真贫?他们采取“倒排序”法,围绕贫困人口识别、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认真开展“大走访回头看”,及时查漏补缺,强化动态管理。去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2074户55999人减少到9034户42204人,贫困面从2015年的23.71%下降到17.84%。其中,新纳入贫困户158户707人,剔除已纳入但不符合条件的农户121户526人。
“底数清”“问题清”,是为了“对策清”。积石山县按照项目精准、措施精准、帮扶精准的要求,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县里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补齐短板,公共服务保障上提升水平,而且全面启动了特色产业、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加强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七个一批”脱贫模式。
贫困户危旧房改造,积石山实行的是差异化补助。阳山村村支书安福雄告诉记者,3年来,村里改造的159户,按照贫困程度的不同,每户补助的标准不一。67户补助1万元,26户补助1.15万元,66户是4.9万元。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等没有能力的10户人家,村里则负责找工程队,实施“交钥匙工程”,每户补助5万元。
产业扶贫,积石山县聚焦刘集河、斜套河、吹麻滩河、居集河、小关河五大流域,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干旱山区栽花椒,黄河沿岸栽核桃……“一户一策,一技一业”的全新思路,让富民春风吹遍了积石山麓贫困乡村。
在阳山村,村民不但种起了玉米、油菜,还破天荒地种起了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每家每户还养起了羊。
科技扶贫,“点石成金”
积石县深刻地认识到,产业选得准,贫困户脱贫步伐才能加快。但是,要想提高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能力,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创新。
30岁的积石山县东乡族贫困户马一俩斯现在养蜂越来越起劲。
这位胡林家乡高关村村民,自小没了母亲,妻子还有残疾,年纪轻轻便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经常为一家人的吃饭犯难。家里唯一的“资产”,就是父亲4年前过世时留给他的5箱土蜜蜂。
虽说有父亲传授的养蜂技艺,可马一俩斯还是发愁,为啥家里的蜜蜂会越养越少?每年,他都要用卖蜂蜜的钱,再买四五箱蜜蜂回来产蜜。
去年,积石山县决定将群众传统的蜜蜂养殖培育成脱贫产业。县里邀请省蜂业站专家对养蜂户进行了专项培训,马一俩斯恍然大悟。原来,冬天,他一直担心蜜蜂受寒,将蜂片全部保存在屋里,结果反而滋生了病毒,害死了幼蜂。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他按照专家的讲解,将大部分蜂片拿到户外“冷冻”起来,让病毒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幼蜂成活率从30%提高到99%。加上去年政府送来的10箱,他家的蜂群现已扩大到30箱。
“去年8月到现在,我光蜂蜜就卖了1.8万元,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呢,我们家终于摆脱了苦日子。”马一俩斯告诉记者。
在积石山县,像马一俩斯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有脱贫的愿望,但缺乏脱贫能力。积石山县加大培训力度,农家课堂讲技术,田间地头解难题。
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给传统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带动积石山县做足产业扶贫的文章。结合新技术的推广,县里因地制宜,引进一批优良新品种,提质增效种植业、畜牧业,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窗口。
积石山的蛋皮核桃,闻名四方。
啥叫蛋皮核桃?县林业局局长马清明介绍说,这是七八百年前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来的。这种核桃,皮儿就像鸡蛋皮那么薄,去掉青皮时,稍一磕碰,核桃仁能够破壳而出。
这么好的核桃,不用说,备受市场欢迎。可目前积石山县只有24株蛋皮核桃树,全部都是百岁以上的高龄了。
要让蛋皮核桃从稀有“化石”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去年,积石山县决定,连续五年每年拿出100万元扶持发展核桃产业。县里邀请专家,采用先进的嫁接技术,让2000株核桃树摇身一变成了“蛋皮核桃”树,还从陇南、天水以及陕西的杨凌引进新品种,对10万株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核桃树一一改良。积石山的核桃产业终于“枝繁叶茂”了。
扶德扶志,“造血”扶贫
人不自助天难助。
积石山县委县政府发现,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一部分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还没有根本转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如何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自觉行动起来?积石山扶贫重扶志。
以身边人宣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今年以来,积石山县在17个乡镇组织召开脱贫户、贫困户“两户”见面会,让脱贫户给贫困户面对面谈脱贫经验、话致富门路,激励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我家能脱贫,全靠养了羊。”日前,在刘集乡肖家村召开的“两户”见面会上,肖家村村民肖国有激动地向村民分享着自己的脱贫经验。
快40岁了,肖国有的日子过得一直紧巴巴的。家里5口人,全靠自家5亩地里打的小麦、玉米以及平日他打零工维持生计,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两顿肉。2015年,在双联单位金川公司的帮扶下,他领到了5只母羊,建起了3间暖棚。现在,他家的羊养到了15只,去年靠卖羊挣了1万多元。“再过两三个月,这些大羊又要产羔了,我家的羊就有30只了。”
今年1月,积石山县和金川公司联手,在肖家村办了电焊技能培训班。人到中年的肖国有也报名参加,在家门口拿到了技能证书。有了一技之长的他,前不久联系上了青海一家企业,准备近期去打工,月薪6000元。
“‘天上不会掉馅饼’,脱贫不光靠干部、靠国家,最关键还是靠自己。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只要我们人勤快,努力干,就一定能致富。”肖国有一番精彩的介绍,赢来了一片掌声,让刘集乡阳洼村贫困户郭玉忠开了窍、壮了胆,他下定决心,将去年刚刚养的羊“往多里好好的养”。羊到底咋喂?饲料怎么搭配?郭玉忠着急地询问起了肖国有相关养殖技术。
“两户”见面会上脱贫户实打实的致富门路、挣钱点子,也听得24岁的东乡族贫困户马彦祥心里痒痒的。高中毕业三四年了,马彦祥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打小工。“有技术,挣的钱更多。”这几天,他专门跑到县城,准备花一个月时间,参加县里和金川公司联手组织的挖掘机、装载机、汽车驾驶维修技术培训班。
干什么由群众自己说了算,怎么干由群众自己来决定。积石山县还从事关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大胆尝试还“权”于民,去年底开始,在全县145个行政村,探索推行由村主任定期主持召开,包乡县级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乡村干部、全体村民参加的“村民知情大会”制度。
村里道路怎么修,危旧房怎么改,农村低保怎么给,增收门路怎么定……在村民知情大会上,一个个村民关注的项目得以阳光公示。不仅如此,各村还推选8到10名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对村里实施的各类民生项目跟踪监督,严格把关。
贫困群众的诉求得到了积极回应,对惠民政策落实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的顾虑打消了。他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内生动力激发了,奔小康的劲头足了,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扫描二维码,关注兰州中小企业网微信公众账号,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