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积极建设新型市场 让特色农产品“下江南、出国门”
晚10时,位于 甘肃 省张掖市甘州区的张掖玉米种子暨农产品交易中心还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今年42岁的菜农唐莉和其他几位工友正抓紧时间把刚收回来的蔬菜分拣、包装、贴签,整齐地码放在包装箱内。这些包装好的蔬菜将出现在广东、浙江等地的货架和餐桌上。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有名的“河西粮仓”,尤以盛产玉米、高原夏菜闻名。但守着“聚宝盆”,当地老百姓还是犯了愁。唐莉介绍,往年蔬菜丰收后,大多数菜农将蔬菜运送到就近的集贸市场进行零售、批发,一时间,大批蔬菜集中涌入市场,造成价格下跌。
“价格低的时候,都不够采收成本,很多菜烂在地里也没人收。”唐莉说,由于销量小、价格不稳定,即使丰收了,也卖不出好价钱。唐莉所说的情况在甘肃省并不少见。记者在甘肃多地采访了解到,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缺少大型市场对接,菜农种植蔬菜“跟风”现象严重,“什么好卖种什么”,结果收入很不稳定。甘肃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巨哲如说,虽然此前甘肃省在其他特色农产品产地建立了一些商品交易市场,但市场规模、管理水平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改造升级势在必行。
为此,近年来甘肃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建立了一批相应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涉及玉米、高原夏菜、马铃薯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贸易。这些市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运作,与农户签订订单,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解决了农民的销路问题。
“通过提高市场建设的‘专业性’,引导农户避免盲目种植。”巨哲如介绍,新型市场在建设过程中还配备了农产品检疫检验中心、冷链物流等现代化管理设施,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
唐莉就是这些新型市场的受益者。如今,她家的6亩蔬菜地都与张掖玉米种子暨农产品交易中心签订了订单合同。“蔬菜收获后就有专人来收购,不用再操心行情了。”唐莉说,“农闲时,还可以到交易中心打工,收入比往年高多了。”
张掖玉米种子暨农产品交易中心董事长周文政告诉记者,目前该交易中心与当地农户签订的订单已经达到3万亩,带动农户稳定增收,农产品大多“下了江南”。
甘肃省商务厅介绍,截至去年底,甘肃省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交易中心615个,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及公益性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县乡便民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我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商品蔬菜基地,年调出特色农产品超过800万吨。
在加速农产品“下江南”的同时,甘肃省还借助“一带一路”黄金通道优势,让特色农产品“出国门”。甘肃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贸易额接近全省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蔬菜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