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论坛】李嘉贵:多措并举  小处入手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12.2014  14:55

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嘉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既高度概括了我们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又准确表达了公民的价值准则。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汇聚地、文化引领的前沿,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领能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其效果直接决定着现在和未来国家建设者的思想水平、政治素养,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能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多元价值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在高校集散交织、融汇激荡,很容易对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形成冲击,进而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真正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教育全程当中,并进一步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他们才能够更加坚定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信仰。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具体详细的行为规范。在高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个人修养和政治素养,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被用于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重要旗帜,不仅代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民族认同、方向指引与价值观导向,并且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以及荣誉感,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这一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支柱力量,因而,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对高校来说,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精神来推进,以多措并举、鲜活生动的方式来深化,以小处着眼,贴近学生的方式来实现。

1、加强师德建设,通过示范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可闻。大学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是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更是社会道德、价值追求的建设者和示范者。教师不仅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本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应在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哺育学生,延续文明,走向崇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行,是最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教育学院一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十分注重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坚持正确导向,通过教师党员,带动全体教师提高道德水准;通过原生态教学观摩、学术交流月活动、校地科研合作、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通过班主任定期交流、优秀班主任评选、优良学风班评定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育人能力。一系列措施,造就了学院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教师群体,为学生树立了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化“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为可感可闻的具体形象,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高校既是重要的教育机构,又是重要的文化机构。实现育人目标离不开文化建设的紧密参与和融合其中,离不开“文以化人”的点滴积累和润物无声。我们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育人。高校在文化育人活动中,应善于把握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推动多种文化板块交流贯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作用,推动多种文化形态交流融合;通过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紧密衔接,引导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文化自觉。

教育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求美、向善、尚学、崇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在各项活动当中,潜移默化中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每年一次的“校园艺术周”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且通过节目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常抓不懈的院风学风建设活动,不仅培育了优良的学风,而且在学生心目中印上了规则、制度的烙印;还有不定期举办的诸如“墨韵书香,精彩人生”读书月活动、“飞扬青春、环保先行”系列环境保护活动、“聆听心灵的声音”英语演讲比赛等,都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内化于心的效果。

3、强化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主题实践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更好的认清国情、奉献社会、培养品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大学生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育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引导。我们长期坚持每年一次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每学年一次的“三下乡”活动,先后组织学生深入静宁、会宁、靖远等地,义务支教,送去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受了锻炼;学前专业学生坚持每学期一次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通过参与幼儿园保教活动全过程,验证所学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坚持每月一次的“温暖小天使”甘肃省康复中心、童鹤养老院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现实的落脚点,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的效果。

4、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注重价值导向,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恒久稳定。大学生在校时间是有效的,也是短暂的,他们终究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经受考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我院十分重视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学院指导学生干部参与学院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通过安排学生到办公室、学工办、公寓楼等岗位值班,让学生了解学院和老师的工作情况;通过查出勤、查公寓等管理工作,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艰辛;通过打扫卫生、服务活动,了解学院管理工作的复杂。新生入学期间,我们安排学生干部担任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开展入学教育、班级管理,现身说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和院情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使其恒久、稳定,变为长期信守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